本文共12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弼马温”官名缘何而来

 

佛教、道教都有自己的神仙系统,对于谁的职位高谁的神通大都有说法。但由于教派的不同,这些说法很繁杂,不下点功夫是搞不清的。比如,佛教中佛的地位最高,可是佛也不是一个人,所谓“三世佛”还有横、竖之分,横三世佛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指过去佛然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究竟谁的地位最高,还是说不清。

普通百姓对天上世界的了解恐怕都是来自《西游记》,《西游记》作者不管懂不懂佛教道教,反正他把天上世界中佛与道分得清清楚楚,把谁大谁小写得明明白白,严整有序,让人们读过之后都会有深刻的印象。

天上的世界当然是按照地上世界的格局描写的,和地上的官职大体上差不多,然而,天上的神职“弼马温”这个职务却古今俱无。

其实“弼马温”就是“避马瘟”。玉帝与孙悟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可惜孙悟空只知道这个官职太小,未人流,到最后也没弄懂玉帝是在骂他是个猴,否则还知道要发多大火,弄出多大乱子呢?

根据古籍记载,中国很早就有在马厩里养猴的做法,目的就是让猴来避马瘟疫。其原理在古籍里说得不很清楚,但很可能是因为猴喜闹,能够起到搅动马群的作用。因为马不能躺下睡觉,躺下易窒息而死,所以一般养马人夜里都要巡查,把躺倒的马吆喝起来。猴子养在马群,会一刻不宁地惊扰马群,实际上起到了养马人巡查的作用,无意中防止了马的意外死亡。所以《西游把》在写孙悟空勤恳劳作时说:“日问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

善养猴以避马瘟的说法,大约最早见于《搜神记 》"赵固"条。 说赵固见马忽然死去,便问郭璞是否可救。郭璞说:你派一些人手持竹竿去东边三十里的小山岗上,那里有一片小树林,你让手下人进去用竹竿搅打,如果有什么东西跑出来,你就赶快捉住抱回来。赵固照他的话去办,果然捉到一只猴子样的东西。把它抱回来,它一见死马,便跳上跳下往死马头上吸气呼气,马果然站了起来,而猴也就不见了。

 

 

孙悟空在天宫养的是什么马

 

别看天宫中“弼马温”官小,未入流,但御马监中的天马却都是一流的良马。《西游记》的作者在这里卖弄了一些文才,把古代的名马都集中在这儿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周穆王的“八骏”和汉文帝的“九逸”。

据说周穆王在位的时候,曾巡行天下,车辙遍及四海,所依靠的就是“八骏”。这八匹马也确实非同凡想:

一名绝地,足不践土;

二名翻羽,行越飞禽;

三名奔霞,夜行万里;

四名越影,逐日而行;

五名誉辉,毛色炳耀;

六名超光,一形十影;

七名腾雾,乘云而趋;

八名挟翼,身有肉翅。

汉文帝的“九逸”则指的是:

浮云、赤电、绝群、逸骠、紫燕、绿螭、龙子、鳞驹、绝尘。

除这些以外,《西游记》里提到的其它马也都各自包含着故事。

 

 

为什么要给孙悟空戴个金箍

 

如来让观音去东土寻找取经人时,给了观音三个箍儿,说:"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事实证明如来所言不虚,确有神效。"紧箍咒"这个词也就进人了现代语言,成为有效制约手段的代名词。

"紧箍咒"这个词的流行,说明了《西游记》对传统社会心理的观照,也正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一种缺陷。

观音一开始并没将如来的叮嘱看得很重,在介绍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给唐僧做徒弟时,都未使用这几个箍儿。也许她认为这几位既然都诚心皈依,箍儿就是多余的。但是不久问题就出来了。孙悟空虽然皈依了佛法,也并未萌生造反意图,但脾气暴躁,当初过惯了占山为王的日子,岂能容得唐僧在身边絮絮叨叨?结果上路不久便与唐僧反目。观音只得又想法儿哄悟空戴上箍儿,才让他们师徒一路凑合着到了西天。

看来对孙悟空之类的能人加点约束还是需要的。用人是一门艺术,使用能人更得讲究点艺术性。像猪八戒、沙和尚都很老实,从不敢对唐僧道个不字,但能指望他们护送唐僧到西天吗?孙悟空脾气虽大还得重用,怎么用其能耐而又不让其发火则是一门艺术。加紧箍咒则是方法之一。加紧箍咒对能人其实也是一种关爱,能人能耐大,破坏力和影响也大,一旦任性起来容易失控而自毁前程,所以对他们加点约束也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是《西游记》中紧箍咒这种中国式的约束是有漏洞的。

凭借紧箍咒,唐僧和观音如来完全控制了孙悟空。但唐僧之辈如何使用紧箍咒,则完全凭良心。假如某一天唐僧不想去西天了,猪八戒、沙和尚可以散去,孙悟空则走不了,唐僧占山为王,孙悟空就得为他捉过路行人;假如如来想对东土的玉皇大帝发动侵略,只要让孙悟空去,孙悟空就不得不去。唐僧之辈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使用紧箍咒,则完全没有约束。这正是中国封建政治的缩影。中国封建政治体系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上对臣下有许多要求和约束,有时根本容不得你有辩解说明的机会,所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才是顺理成章的。然而,臣子对皇上,甚至下级对上级,儿子对父亲有反约束吗?没有。所谓“子不言父过,臣不言君过”、“子为父讳,臣为君讳”早巳被大家所接受;结果就造成了专横、独裁、胡作非为……

“紧箍咒”这个小小的道具,折射出了中国封建政治中民主思想的缺乏。

 

 

猪八戒是中国还是外国猪

 

孙悟空是猴精,举止行为像猴;猪八戒是猪精,所以举止行为像猪。

吴承恩怎么会想到写一只猪而不是牛或者羊呢?也就是说,猪八戒这个艺术形象的源泉在哪儿?这也还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这是受中国传统的猪精故事的启发。中国古代猪精的故事为数不少,资源也比较丰富。比如《山海经》里记载最早为非作歹的怪物里,就有一只两头猪,叫并封。《淮南子》记载,当初在尧的时候,百姓们经历过一次大灾难,当时天上十个太阳齐出,地上则有各种怪兽为害。后来尧派后羿上射九日,下杀怪兽,拯救了普天百姓。那些为害的怪兽中,就有一头野猪精,叫封豨,被后羿在桑林之地捉住,杀死后用作了祭天的祭品。

到唐代,猪精的故事就比较具体了,《太平广记》第四百三十九卷集中记载了这些故事。比如《李汾》这个故事说:李汾是个秀才,常住在四明山。山下有个张老庄,家境较富裕,养了不少猪。一天正逢中秋,李汾月下抚琴,听到窗下有人窃笑,伸头一看,原来是一个人间绝色女子,自然是张家女儿,因父母不在家,自感寂寞,听到琴声便过来探看。当夜,李汾与女子备尽绻缱。天亮鸡鸣时,女子起身要走,李汾出于不舍,把女子的一只青毡鞋藏了起来,然后假装睡熟,不论女子如何悲啼,如何保证今晚还来,李汾就是不理,女子只得赤脚而去。待天明,李汾发现床前有鲜血滴出门去,便觉得奇怪,再打开箱子一看,哪有什么青毡鞋,不过一只猪蹄壳而以。李汾一惊之下,赶忙沿着血迹寻下山去,在张家猪圈里看到有只母猪后腿上正少了一只蹄壳。母猪看到李汾,还咆哮起来,好像有怨气一般。李汾赶快告诉了张家人,张家又赶快杀了那猪。李汾从此后不敢再住山上,别游它处去了。

这个故事里的猪只让人有点恶心,还未害人。在另一则《安阳书生》里的猪精就更不可爱了。故事说安阳城南有一座亭子,无人敢住,住就被杀,从未有人活着出来。有个书生偏不信,不顾劝阻住进亭子,晚上读了很久书才入睡。刚刚睡下,就见一黑衣人来到门外,叫:“亭主,亭主。”亭内也居然有人答应。外面人问:“亭内有人吗?”亭主答道:“有,是一个书生,刚才还在读书,才睡下,还没睡着。”外面人不吭声走了。等一会儿,又有一个戴红头巾的人来到门外喊亭主,二人对答如前,戴红头巾的便也走了。书生感到奇怪,便起身到他们刚才说话的地方,照样呼亭主问话。在问完上面几句话后,他又问穿黑衣的是谁,亭主答道:“北舍母猪。’’又问戴红头巾的是谁,亭主答道:“西邻老公鸡。”再问:“你是谁?”亭主也照答不误:“我是老蝎也。”书生便不敢入睡,坐着读书直到天明。第二天天亮,看亭人进来见书生仍然活着,不禁惊讶:“你怎么能活下来?”书生也不多话,叫他“赶快找剑来,我为你们捉鬼。”然后提着剑来到昨天对答处,果然发现一只其大如鼓,毒刺长二尺的老蝎精。又在北舍捉来老母猪,西邻捉来大雄鸡。杀了这三个怪物.亭内果然就安宁了。

猪八戒之成为猪,按照《西游记》的说法,乃是出于不得已。而古代小说中偏偏也有个不愿做猪的故事,故事出自《广异记》:

唐朝开元年间,崔日用任汝州刺史。刺史的旧宅子从很久以来即无人居住,按照阴阳家说法,是座凶宅,住进去要出事。但崔日用并不理会,经打扫整理,照样住了进去。当晚,这位刺史在堂上燃起火烛,存心要看看究竟有什么凶险。半夜,有数十名穿黑衣的人进来,停在阶下,细看有的跛足,有的瞎眼。崔日用问道:“你们是什么人,为何到此处惊吓别人?”其中一个上前说:“我们都是猪身,被人放生在各寺院中,叫长生猪。但我们并不愿意过这种猪的日子,只求早早死去而又求死不得。我们向人们申告时,别人都有惧怕,今特来向刺史诉说,希望尽快投转此身。”崔日用听了,说:“如果就是这个目的,并不为难啊!”那些猪听说,俱拜谢离去。第二天,衙门中同僚佐吏无不为他平安无事而惊讶,而他也顾不上解释,只让人到各寺院中捉长生猪来。捉来后果然见这些猪有的破足,有的瞎眼。崔日用便令人将这些猪统统杀掉。再过一天,那些猪又都来谢恩,再仔细看,一个个都变成了少年人模样。

比较具备完整艺术形象特点的则是一篇《郭元振》故事中的乌将军。乌将军是一个猪精,他好色,每年都要向乡里百姓要老婆,乡人也只得选出未嫁而且美貌的姑娘送给他;他贪吃,见了好吃食品如鹿脯则忘乎所以,以致失了左蹄,负痛逃去;他愚蠢,最后终被人用计杀死。这些性格实际上和猪八戒已经有点相似,传统的猪怪发展到乌将军再发展到猪八戒,应恢是一个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过程。

还有人认为猪八戒与河伯有关。古代神话中黄河水神称河伯,名字叫冯夷,妻子名叫宓妃,小名嫦娥。嫦蛾后改嫁羿,河伯找羿索妻,被羿射死。这和猪八戒的情况已有点相似:河伯是河神,管地下大河黄河;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管天河,也是河神身份;河伯因嫦娥而死,猪八戒也是因嫦娥而遭贬;而更重要的是,河伯的化身也是猪。从这点看,至少吴承恩之类创作者在描绘猪八戒的形象时,想到过河伯冯夷。上面的两种说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差异并不大,着眼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猪故事。下面我们将介绍的另一种说法,则从根本上不是一回事了。

 

 

猪八戒的原型是佛经里的金色猪吗

 

由于研究环境和占有资料的关系,相同地区(或国家)的研究者对同一问题会表现出大致相同的看法,又会和不同地区学者的意见有较大差距。日本学者在孙悟空原型上比较倾向于“外来说”,台湾的学者在猪八戒原型问题上则比较一致地认为:猪八戒来自佛经中的金色猪。这和大陆学者的看法有很大差异。

根源在猪八戒自己。

《西游记》杂剧中的猪八戒出场时曾自我介绍说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摩利支天是佛经《佛说摩利支菩萨罗尼经》里的一个菩萨。这部经正是玄奘从西域带回来并译成汉文的。佛经中说,菩萨忿怒时头上有三张脸,每张脸上有三只眼睛,可以变出八条胳膊。念诵菩萨的名号,就可以防火避毒,敌不能侵。而这位菩萨胯下的坐骑,正是一头金色猪。

为了证明这一点,一位叫黄永武的学者还特别披露说:他在整理敦煌资料时,发现一张唐人所绘的图像,是斯坦因从敦煌石室中劝走的幢幡,幢幡上绘的便是大摩利支菩萨,菩萨的脚前,正是一头金猪。在唐人的笔下,金猪已经是猪头人身的形象,两手架开,奔走飞快,造型非常活泼,正是法力无比的样子,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雏形。而且金色猪在菩萨摩下是赶车的,到《西游记》中变成挑担的脚夫,两者大体上也还说得通。

自这一说提出后,不少学者承认这个金色猪对猪八戒的出现有一定的促进或启发作用。但普遍的看法认为,猪八戒的性格还是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的,印度的金色猪不可能带来猪八戒那么复杂——既可爱又可恶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说,猪八戒还应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

有人曾反驳说,黄永武披露的那幅图画出自敦煌石室,而石室早在宋初已经被封闭,直到1900年才被重新发现,那张图因而也不可能影响到元代的《西游记》杂剧。这种反驳看来尚欠有力,因为敦煌石室宋初被封闭,并不意味着那幅图和《大摩利支菩萨罗尼经》就不会在世上传播。

 

 

沙僧“指沙为姓’有象征意义吗

 

沙僧在流沙河中被观音收服,为什么不姓河不姓水却要“指沙为姓”呢?

陈玄奘往印度取经时,曾在大沙漠中有过一次九死一生的经历。当时他孤身一人,进入了莫贺延碛(沙漠),这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玄奘恰恰又打翻了水袋,并且迷失了方向,以致人与马均渴倒不能前行。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连续四夜五天滴水未进,只能倒卧在沙漠里,口念观音名号,实际上已临绝境。但就在第五夜,奇迹发生了,夜里刮起了凉风,玄奘觉得精神已有恢复,于是略睡一会儿。就在睡眠中,梦见一名高达数丈的神人来到他身边,手执长戟喝道:“还躺在这儿干什么,还不快走!”玄奘一下惊醒,似乎意识到什么,拉起马上路漫无目标地走去。走了十多里后,马忽然斜着窜出去,紧拉缰绳也不能制止。就这么又跑了几里地,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地。玄奘一阵惊喜,赶快下马和马儿一起啃了一顿青草,然后又找到一汪甘甜清澈的泉水狂饮一阵。至此,才算逃得一条生路。这段经历对玄奘肯定是刻骨铭心的,所以十几年后他还能记着讲给弟子们听,并由弟子们写进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段经历也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沙漠的可怕;二是玄奘相信有神人在庇佑自己——这其实是一种幻觉,救他的是那匹老马,老马在凉风中嗅到了水草的气味并循着气味找到了它走熟了的旧路——而这两点又是很容易被人们认同的。是呀,沙漠的确可怕,它横卧在通往西域的要道中间,自古以来不知夺去了多少过往行人的性命,人们把它看作是一条阔无边际的沙河!玄奘独身一人,既不识路,又无饮水,居然四夜五天不死而又找到了水草归路,能有几人享受过这样的巧合偶然?不是神助又是什么?

所以,后人在给玄奘编故事时投有忘记这件事。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沙漠变成了深沙滚滚的大沙河。这沙河如何凶险,由于《诗话》在这一回恰巧有点阙文而无法了解,但从后来深沙神化金桥让法师渡过的情况看,一定不善。至少“红尘隐隐”、“白雪]纷纷”、“深沙滚滚”、“雷声喊喊”这样的描写已经营造了气氛。深沙神也就是当时玄奘梦到的身高数丈的神人。这位神人怎么由护法神变成专吃取经人的恶神,有点奇怪。但这一变却加重了大沙漠的恐怖气氛,沙和尚的模样已经初步出现了。

《西游记》中沙和尚是在流沙河作怪的,他也喜欢吃取经人。这和深沙神一脉相承;他也被点化成正果,这和深沙神走的是一条路,因而没有人怀疑沙和尚是从深沙神演变而来的。

但《西游记》中的流沙河的的确确是一条波涛滚滚的大河呀!错了!波涛滚滚其实是形容,是为了描写的方便,是写作上的小技巧,作者自己也很明白,他写的流沙河其实是在形容尘烟滚滚的大沙漠。不信,请看《西游记》第八回,作者已经写出流沙河“东连沙碛,西抵诸番”。

所以沙和尚“指沙为姓”。

 

 

本文共12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