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6-1580:吴承恩的生卒年
蔡 铁 鹰
(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
摘 要:《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生卒年此前一般标示为:生年约1500-1510年,卒年约1580-1582年。这是大致范围,显然不够精确。由于现代科技已经可以根据头骨对吴承恩的逝世年龄做出比较肯定的检测,我们也就具备了将其生卒年确定为1506-1580年的条件。
关键词: 《西游记》 吴承恩 生卒年
吴承恩的生卒年早已大致圈出,但缺少肯定,在微调的范围内仍有争议,此前一般都标示为生年约1500-1510年,卒年约1580-1582年。
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进一步确定为1506-1580年的条件。
一、 关于卒年:1580
1577年(明万历五年),洪泽湖大堤高家堰段决口,洪水浸漫下游长达近两年。1579年(明万历七年)一月,下游宝应县黄埔乡积水干涸,现出巨大动物骨骼(可能是大水冲刷出土的恐龙化石),当地人认为是巨龙尸解化去留下的遗蜕,称其为龙骨,将其送往府治淮安陈列。当时人们认为龙骨的出现是祥瑞之事,驻淮官吏和文人士绅多有以诗文称颂者,吴承恩即其中之一。①作于1579年春的《瑞龙歌》是我们见到的吴承恩的最后一首作品,此后再也没有见到他的行踪,估计他的谢世距此也不会太远。
当年胡适、鲁迅开始研究吴承恩时,不约而同的都将吴承恩的卒年定为1580年②。虽然他们都没有说明证据,但估计与注意到了《瑞龙歌》有关。后来董作宾给胡适的信中明确提到了《瑞龙歌》。
当时的1580年说,只是猜测,只是给了出吴承恩谢世时间的一个上限。但后来,大家注意到了吴承恩的好友,曾任淮安府知府的陈文烛于万历十八年(1590)夏日为吴承恩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写的一篇序言,其中说:“吴汝忠卒,几十年矣”。“汝忠”是吴承恩的字,“几”是文言词,意为 “几乎”、“将近”、“大概已”,“卒几十年矣”就是逝世已几乎十年的意思,这肯定了吴承恩的谢世就在1580年前后的猜测是对的。
但“几近十年”毕竟是一个语气上有弹性的说法,究竟是几年,目前还有歧见。以苏兴先生为主,近些年流行的意见认为“几近十年”虽然表示的是将近十年意思,但语气中看出与十年还是应有一段距离,所以以提1582年说为宜③。
我认为,1582并不是很合理的时间,合理的时间仍是1580年。
1、从一般的语言习惯看,所谓“吴汝忠卒,几十年矣”的追述,语气中强调的是非常接近十年,更可能是指1580年。如果吴逝世于1580年秋冬,那陈文烛1590年夏日作序时说“几近十年”也是通的。
2、以苏兴《吴承恩年谱》和刘怀玉《吴承恩诗文集笺校》的系年为据,可以看出吴承恩自隆庆四年从蕲州荆王府回乡之后,仍年年有有据可查的作品和事迹,如隆庆四年与知府陈文烛交往,有作品1篇;五年与李春芳交往,有作品3篇;六年与陈文烛、李春芳交往,有作品1篇;万历元年与陈文烛、徐中行交往,有作品2篇;二年与陈文烛交往,有作品1篇;三年有作品1篇;四年有作品2篇;五年与知府邵元哲等有交往,有作品4篇;六年与知府邵元哲等有交往,有作品1篇;七年参与庆祥瑞活动,有作品1篇。但万历七年之后,也就是从1580年起,却再也没有见到吴承恩的墨迹和活动痕迹,这应该缘于他已经谢世的原因。否则,吴承恩的表外孙丘度万历四年已中进士选官,前后几任知府都以文友相称,吴承恩乡耆的身份日显,不应该忽然就此默默无闻。
3、以下将要谈到,对吴承恩头骨的鉴定表明,吴承恩逝世时的一般年龄是72岁左右,极限不会超过74岁。从以下我们考定的生年1506年上推,1580年也是合理的。
二、 关于生年:1506
关于生年,目前有多种说法。
1、较为传统的1510年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大中文系的《中国小说史》、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取这一说。这一说并无可靠证据,似乎只是一种大致的判断和约定俗成。
2、刘修业主张的1500年说。1958年,刘修业根据1930年故宫的铅印本《射阳先生文存》重新辑校出版了《吴承恩诗文集》,并在后面附了一个《吴承恩年谱》,提出吴生于1500年一说,但也没有明确的直接证据。由于刘氏《年谱》的影响,接受1500年说的人不少,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3、苏兴力主的1504年说。苏兴先生1980出版的《吴承恩年谱》对吴承恩生平的研究多有突破,其中包括将吴承恩的生年定为1504年。苏兴先生利用吴承恩诗文的系年,指出1510年说和1500年说不合理之处甚多,但他也承认1504年并不是一个确定的数据,而只是一个区间,1506年或稍后也有可能。近年来采用此说的人渐多。
4、1506年说。最早为汪馥泉提出。苏兴曾提到过吴承恩生于1506年的可能,未予否定。1991年刘怀玉笺校原刘修业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时,附录了一个由他整理的“吴承恩年表”,也定吴承恩生于1506年,但年表过于简略,未提出更多理由。
把吴承恩的生年圈定于1500-1510年之间,主要的根据是吴承恩的诗文,不会有错,但这个圈定的时间跨度还是大了些。从现有文字资料看,一时还无法进一步精确的判断具体年份。
然而机遇终于出现了。我们知道,吴承恩的头骨尚存,1982年,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亲自主持,对头骨作了鉴定,认为吴承恩逝世时的年龄应在七十岁以上④。这个判断与资料考证的1500-1510年的结果大体相符,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其精确度仍然不够。前不久,我国著名刑事侦破专家,中国刑警学院的赵成文教授在淮安吴承恩纪念馆内对吴承恩的头骨进行一次新的测量。赵成文被认为是中国刑事相貌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他对人体相貌和年龄的鉴定已非常准确,由恢复马王堆汉墓女尸、西汉仓利侯夫人的原貌起,他将这一技术运用于文化领域。他介绍说,由于有了数码技术和有计算机处理数据,因此目前头骨年龄鉴定的技术可以认为已经比较成熟,他和同事们对吴承恩头骨做过精确的分析后可以确定,吴承恩逝世时大约在七十二岁左右,上下可能会有两岁的误差,但不会再多。⑤
这个结论对于确定吴承恩的生年大有用处,恐怕可以称为我们通常追求的铁证。
以1580--1582年为吴承恩逝世年,以72岁为吴承恩逝世时的年龄,将正负误差考虑在内——即不排除逝世时70---74岁的可能性,吴承恩出生时间的极限范围应是1506—1512之间。也就是说,生理上的证据已可以肯定的排除了1500年说和1504年说,而保留1506年说和1510年说。
在这两说之中,我们可以再参考旁证加以选择:
1、吴承恩有两个年龄相仿的童年朋友,一个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南兵部员外郎的朱曰蕃;一个是高中状元、官至南监祭酒的沈坤,这二人都与吴承恩保持了多年的交往,互有诗文往来。苏兴先生在《吴承恩年谱》、《吴承恩小传》中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作过比较详细的研究,认为朱曰蕃在赠诗中对吴有期待、责备的口吻,年龄应长于吴承恩;而以吴承恩对沈坤的口气上看,其年龄无论如何要大于沈坤(这个判断学界是接受的)。案:朱曰蕃生于1501年,沈坤生于1507年,吴承恩的年龄不能长于朱曰蕃,不能小于沈坤,那在主证的背景下就只有1506年一个选择。
2、吴承恩在1570年曾经写过一篇《贺笛翁太丈七十寿词》,其中有一句:“承恩缔姻门下,余四十年。”吴承恩的夫人姓叶,受贺人叶笛翁,是吴承恩的叔岳。吴承恩说与叶家联姻已经四十余年,所谓的“余”是多少?2—5年之间应是正常推测,那吴承恩结婚应是在1525--1528年前后。以古代一般人结婚的年龄论(18—22岁),显然也更支持吴承恩生于1506年之说。
3、吴承恩在1541年(嘉靖二十年)曾经写过一篇《鹤江先生诔》,凭吊前一年去世现棺木回乡安葬的乡先贤、正德九年探花、官至侍讲学士的蔡昂(号鹤江),其中说道:“昔受公知,昉于童孺,登龙识李,即以诗文见赏,有怀雅遇,二纪于兹。”二纪为约数,指二十多年吧。正德十五年(1520年)蔡昂中探花后衣锦还乡,“童孺”之年的吴承恩在未被邀请的情况下之下登门拜访了这位乡前辈并受到赏识。童,古代8—19岁都可称童,《说文》称15岁为童;但孺则一般指幼童,年龄偏小。吴承恩自称1520年的自己是“童孺”,又用“登龙识李”的典故自比孔融(当时孔融十岁),表明他当时的年纪不会太大,也应是十余岁或略大些。这和他生于1506年的推定又是吻合的。
4、吴承恩在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写过一篇《石鼎联句图题词》,其中有句:“……是时或谓是昌黎戏作,或以为真出弥明,虽晦翁亦尝有辩。因忆少小时,侍客谈此,仆率尔对曰:‘道士既云不解人间书,何以知礼部韵邪?’客悟而笑。回思此对,二十余年矣。”这里说的事见《太平广记》卷五十五“轩辕弥明”,也就是石鼎联句的神话故事。吴承恩说道士(“轩辕弥明”)称是唐人,却用宋人韵书,其真伪不值一辩,言下颇有讥朱熹(晦翁)之意。回溯“二十余年矣”,“余”仍取2—5年,其事应在1521-1524年之间。吴承恩称当时为“少小时”,也有相当的弹性,但他与“客”交谈的内容,却是非常入行的,绝对不是15岁以下能说的。如果定吴生于1506年,1521-1524年之间正是15-18岁,既符合自我回忆的“少小时”,又大体上与内容不悖。
以上四条,都没有精确的年份,因此只能做旁证。但当主证出现时,这些旁证的共同指向当然就是非常有力的。因此我相信吴承恩生于1506年是成立的。
现在回头照顾一下前面留下的悬念。以确定生于1506年为基点,按照吴承恩逝世时可能的最大年龄74岁上推,那他卒于1580年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注 释:
①、参见刘怀玉笺校、原刘修业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笺校》“《瑞龙歌》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以下吴承恩作品均引自《吴承恩诗文集笺校》。
②、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西游记考证》。胡文引自《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董作宾的信即附于胡文之后。
③、苏兴《吴承恩年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吴承恩小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④、1982年淮安市政府有关人员将吴承恩头骨送交贾兰坡先生鉴定,其意见曾在1982年十月的全国《西游记》学术讨论会上形成资料宣布。此后介绍吴承恩塑像的各种资料都有说明。
⑤、鉴定的时间为2003年7、8月,参加人有淮安市、常州市公安系统的法医和中国刑警学院的研究人员,其结论由赵成文于2003年9月25日在淮安吴承恩故居召开的“吴承恩人像复原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当地媒体有报道。2004年6月24日央视十套“走进科学”栏目播出《复原吴承恩》,其中赵成文再次肯定吴承恩逝世时72岁左右,误差不超过两岁。
_____________________
蔡 铁 鹰 :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
《西游记》与地方文献研究所所长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交通路73号 淮阴师范学院107信箱
邮编:223001
联系:0517---3511052(办) 3665008 13196968829
电邮:hy3665008@hotmail.com 3665008@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