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原著欣赏

戏曲影视

全国学会

历届会议

续书种种

作者研究

学者介绍

论文索引

专著介绍

版本研究

热门话题

珍奇收藏

民间故事

连 环 画

儿童乐园

留 言 处

名城淮安

专家论坛

研 究 会

 

 

 


五、美猴王美在哪里
——孙悟空剖析

 

1.美猴王的心灵美和性格美

 

小说家在文艺作品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能不能吸引读者,有没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这决不是依靠评论家凭空吹嘘所能吹出来的,当然,也不是政治行政力量所能够任意加以左右;而是完全取决于这个人物形象本身的艺术创造性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一个缺乏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即使评论家把它吹得天花乱坠,最终它必然成为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只会在人们不经意中悄悄地销声匿迹;即使一时靠行政力量的推销而走红,它也必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后只能由于时过境迁而被人们所遗忘。相反,任何一个具有高度艺术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即使由于某些时候某些人的不喜欢而任意加以贬抑和冷淡,它也依然不减自己的光彩,而且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所理解,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形象,已经历经不同时代千百万读者不同批评标准的鉴衡和不同艺术趣味的品赏,就其形象的代表性而言,虽时有怪论迭出(容后再议),但总被公认为是一个塑造得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头,並给人们以永久性的艺术享受。因此,对于孙悟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给他作任何言过其实的吹嘘,当然,更没有必要给他作任何吹毛求疵的贬抑;我们需要作的是如何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个艺术形象的特点,並总结它怎样被成功塑造的经验,深入地揭示出这个艺术形象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奥秘,从而使人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个形象,並且不断地从这个艺术形象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孙悟空是一个石猴;石猴勇探水帘洞,就被群猴尊为美猴王。我们切莫以为这不过是一个猴头的称号而已,要知道孙悟空即使后来被玉皇封为齐天大圣,以及跟随唐僧往西天取经以后,一提起当年当猴头时的这个美称,他还依然挺乐滋滋的!孙悟空为什么这样念念不忘这个美猴王的称呼呢?我们不妨说,这不是偶然的,这个美称,恰恰可以代表这个形象的美的心灵和美的性格!所以,这正是作家有意识地借以映衬自己和表明自己对这个形象的美的创造!

美猴王美在哪里?

一打开《西游记》,人们就难免被孙悟空神奇怪诞的出生经历所吸引而爱不释手: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受日精月华,孕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学爬走,拜四方,目运两道金光,金光之强烈,竟能射冲斗府,惊动聚集在南天门内灵霄宝殿上的玉皇和众仙卿。孙悟空出生时与众不同的奇异情景,足以令人惊诧不已;然而,随着作家描写笔墨的展开,却又更使人们称奇不止。石猴被尊为美猴王后,立志参仙访道,以求长生不老,拜灵台方寸山、日月三星洞的须菩提祖师为师,修成了与天同寿的真功果;回花果山后,龙宫强索宝,得了一根重一万多斤却又能随意变化的如意金箍棒做武器;大闹幽冥界,一笔勾销猴属生死簿;后被上天招安,封做“弼马温”,管理天马,却嫌官品不高,反出天宫,自称齐天大圣,再次被上天招安后,权管蟠桃园,却怪王母不请他赴蟠桃大会,这才大闹天宫,打败了十万天兵天将;后不慎被二郎擒住,投进太上老君的丹炉中锻炼了七七四十九天;谁知猴头丝毫无损,出炉后,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玉皇束手无策,最后请来西天如来佛祖,与猴王赌斗,哄得后者上当,才被一巴掌打压在五行山下。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神话故事。对于这则动人故事,不但千千万万读者叹为观止,而且也受到许多论者的热情推崇和由衷赞赏。这不仅由于作家运用生花妙笔将这个形象刻划得如此活龙活现,栩栩如生,使人们的艺术审美要求从中得到了绝大的满足,而且还由于这个故事中显然流露着的对于神圣不可侵犯的三界权威的蔑视,使无数读者自然而然地会与打碎那种不合理的封建秩序和精神桎梏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难抑的快感。因此,尽管作家展开幻想的翅膀,运用高度夸张的笔法,来铺写这个神奇的故事,並通过这个故事来表现孙悟空这个神奇的人物,但人们却依然感到这个人物的可信性和真实感。

落笔固然不凡,续笔更能振奇。如果说,大闹天宫在《西游记》中还只是孙悟空全部事业的一个开端,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论者把它恰当地称之为孙悟空的创业史;而孙悟空的更光辉的业迹,却是在他拜唐僧为师並保护后者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来表现的;他那无限丰富而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才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突现。作品描写:孙悟空在五行山下被禁锢了五百年,后遇观音寻找取经僧而皈依,这位神话英雄从此脱离苦难而“重展挣”,“再显功”。在西行途中,出生入死,英勇奋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英雄战歌。在五庄观,由于师兄弟“嘴馋”偷吃观中人参果,争吵中孙悟空一怒之下,竟推倒果树,断绝了五庄观的丹头,闯下大祸,几番为镇元大仙所擒,孙悟空虽变化腾挪,戏弄镇元仙,但无法保护唐僧脱难,不得已赶往蓬岛仙山到处去找能人医树,最后请来观音菩萨才得以解救;在车迟国,孙悟空带着八戒、沙僧化三清,遗溺充圣水,戏弄鹿力、虎力、羊力;后又与三妖赌斗,孙悟空施展莫大法力,历经剖肚、砍头、滚油锅,竟视同等闲;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慧眼识诡计,连续三次棒打变化成善人的妖精,断了尸魔灵光,救了唐僧,但唐僧不识好心,竟以为孙悟空逞凶,贬逐了徒弟,孙悟空遭受了无端委屈,痛苦难言,后来唐僧迭遭波折,才觉悟到悟空的忠良之心,三调芭蕉扇,火焰山前,唐僧西行被阻,孙悟空几翻巧使奇计借宝扇,均被铁扇公主和牛魔王识破而受挫,最后被迫与结拜兄嫂奋战,强取宝扇,搧灭八百里熊熊山火,平安过了火焰山;平顶山前,孙悟空突遇强手,先是被妖魔遣山压住,解脱后,腾挪变化诓法宝,使尽心计斗二魔,迭遭波折,几翻受挫,最后盗用妖魔的法宝,征服了妖魔,那妖魔竟是太上老君的看炉童子;金□(左“山”右“兜”)洞中,老魔有宝善收人武器,孙悟空请来各路神将降妖,屡战屡败,最后探知那魔王竟是太上老君的青牛作怪,请来老君才得以收伏。仅举数例,就可看出孙悟空在西行途中经历了多么曲折复杂的历程,进行了何等艰苦卓绝的争战;全书所写是如何的惊心动魄也就可想而知了,用孙悟空自己的话说,他为保唐僧取经,正是“使碎六叶连肝肺,用尽三毛七孔心”,闯过了千难万硷,吃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到达西天,才取得真经,得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

毫无疑问,孙悟空形象是一个高度理想化了的艺术典型,作家在这个艺术形象的身上,不但倾注着他在那个时代中所能理解的时代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内含,而且赋予他以可能具有的对于未来时代的美好希望和理想光辉。所以,孙悟空那种敢于蔑视和反抗三界权威,大闹天宫,在前进道路上勇于披荆斩棘一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为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去艰苦奋斗的坚强信念,固然充分地真实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和百折不挠地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民族特性;而且,作家笔下所出现的孙悟空那一双在任何情况下善于识别善恶、明辨真伪的火眼金睛,他那刹那间能够变出万物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神通,他那一根化大能如擎天柱,缩小竟像绣花针的如意棒,他那一耸身就能飞出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等奇思异想,也莫不意味着作家通过这种幻想实际上是在建构和抒写未来的理想世界的神奇景象。这一切,说明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的心灵是多么崇高,性格是何等优美!标志着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身上所概括的社会内含和审美意蕴是多么的丰富和深刻!

不过,对于孙悟空形象的理解,长期来是有不同看法的:或说是一位农民英雄,或说是一个起义叛徒,或说是代表新兴市民,或说是代表开明地主。新近则又有人认为闹天宫的孙悟空是一个急于向上爬的野心家和愚蠢的罪人;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则是理想的英雄和改革的英雄。这种分歧看法的出现,对于一部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文艺作品来说,本来不足为奇。问题是对一部神怪小说中的一个神话人物来说,却是从政治概念出发,硬把神话人物放置在实际生活中寻求对号入座的结果,所以,显得脱离形象实际,多有不够贴切之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看法,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反映了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而皈依后保唐僧西天取经,则是向统治者投降,反过来残杀同类,变成了叛徒。其实,孙悟空作为一位神话人物,我们大可不必给他作这样那样的政治鉴定。当年,历史上玄奘取经的班子中並没有他;孙悟空的最早原型,根据现有资料分析,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白衣秀才”、“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的猴行者。至于猴行者又从何而来,则与印度佛教的传入不无关系;但猴行者迭经演变,发展至《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当然又大量吸取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丰富营养培育而成。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简单地规定他代表什么,未免会使人味如嚼蜡。人们欣赏的是他那种企求挣脱一切羁束,蔑视种种困难险阻,勇往直前地去实现自己愿望的自由思想和进取精神,对他那种善于七十二般变化、飞舞金箍棒打得十万天兵天将无影无踪,打得妖魔鬼怪望风披靡的莫大神通,表示无限的神往。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来欣赏,那么,无论是大闹天宫,还是西天取经,对于孙悟空来说,是他人生途程上的两个阶段,是他的性格成长、发展的必然经历,而在他所经历的两个阶段中,出现大闹天宫不过是为从事西天取经作准备和预演,而西天取经则不过是他大闹天宫后的另一个合乎情理的理想归宿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没有大闹天宫的壮举,孙悟空便不可能有保护唐僧,参加西天取经事业的资格,因为在如来、观音的心目中便不会有孙悟空的地位,孙悟空正是由于大闹天宫,才使如来和观音刮目相看,而推荐给唐僧做徒弟去从事那伟大的壮举;同时,没有西天取经,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光彩便不可能相得益彰,因为孙悟空在西天取经事业中所显示出来的绚烂壮丽的性格光辉,正是由于大闹天宫时的表现提供了强烈的衬托。所以,无论从情节构思或性格塑造上来衡量,我们都没有必要把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视为截然矛盾的两个阶段而加以对立;恰恰相反,如果把二者统一起来,却能使我们对孙悟空这个神话英雄形象和性格的理解,更合乎实际和顺理成章地正确把握。

 

2.美猴五成功塑造的独创性特点

 

美猴王是如此之美,孙悟空形象是那样的栩栩如生,以致深深地镂刻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坎中而永久不衰。《西游记》成功塑造孙悟空形象的独创性特点,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以下三方面。

首先,亦妖亦神、亦人亦猴的形象设计和描绘,使孙悟空在古代小说形象画廊中呈现出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光彩。人们一见到他那副毛脸雷公嘴,金睛闪火眼,身穿绵直裰,腰系虎皮裙,手中提着一条金箍棒的动人形象,就知道是孙悟空,而且绝对不会与别人相混淆。然而还不仅如此,难得的是作家既能够抓住这个特定人物的外形特点,又赋予他独特的丰富的内在的性格特征;从而使孙悟空形象真正变成“这一个”,达到了不可更易的程度。所以每一个读过《西游记》的人,就很难在记忆中完全抹去和忘记孙悟空活生生的身影。孙悟空是妖,是一个猴精,这本来不足为奇。妖的形象,猴精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多得难计其数,然而他们却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在作家的艺术构思中几乎没有体现什么必然性,即使我们把它任意更换名称,将什么牛妖虎精改为象怪鹿魔,都无关宏旨;然而,孙悟空这个妖,这个猴精,却不然,你如果把它说成是猪八戒,是一头猪精,那么,读过《西游记》的人就会指出你搞错了。这是为什么呢?又,孙悟空是神,又是一个人,这当然更不足为奇。文学作品就是写人,包括神化的人即神,然而又有多少作品中的人或神,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呢?就因为在作家的艺术表现上没有达到“这一个”的境界,所以人们很容易将不同作品中的人或神的形象相混淆;然而,孙悟空这个人,这个神,却不是这样,你若把他偷偷地更换为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神,人们也都不会相信。这又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作家对这个亦人亦神,亦猴亦妖的特定形象进行具体描绘时,能紧紧扣住其特点来刻划,达到神形逼肖,不可移易,所以为其它一切艺术形象所不能代替和混淆。孙悟空作为一个猴,作家特别喜欢在他的火眼金睛和尾巴上做文章,这就抓住了要害,效果特别显著。作家写他的火眼金睛的来历真正非同一般,是在老君八卦炉中烧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猴头不但丝毫无损,而且被烟熏成火眼金睛,因此善能识妖辨怪,堪称一绝;写猴头的一根尾巴更妙,他与二郎神斗法时处境不利,匆忙中变成一座庙,尾巴无法变,变成一根旗杆,却树在庙后,这种绝无仅有的神奇之笔,无疑有独创一格之妙,所以通过这样的描写,还有什么别的猴子能来代替孙悟空呢?孙悟空作为一个妖,作家没有象通常文艺作品那样写他如何迷人吃人,却绘声绘色地写他如何大闹龙宫,大闹幽冥,甚至大闹天宫,要夺玉皇的宝座,作了这样令人叫绝的描写,又还能有别的妖可与孙悟空相比並吗?孙悟空作为一个神,他善于降妖伏怪,好斗狠斗,这似乎还显得一般化,作家又反复描写他变化无穷,既能变成蚊子,蟭蟟虫,鹰等各种会飞会爬会跳的动物,深入敌方探听消息;而且还能钻入对方肚中作怪,致敌于绝境。这样一个神,恐怕天庭神国中再也寻不出第二个了。最后,孙悟空作为一个人,他既有着普通人的社会特征和时代印记,如他尊师爱师,追求长生不老等等;同时又有着普通人的某些性格,如不喜欢人称“弼马瘟”,却喜欢戴高帽子等等。因此,即使某一个形象能够在一方面或两方面有着类似的特点,他也不可能与孙悟空相似和相近。正由于作家这种富有独创性的艺术设计,使这个亦猴亦人、亦妖亦神的形象能融合成一个性格鲜明的浑然整体,屹立于古代小说的形象画廊而不朽。

其次,亦褒亦贬、以褒为主、以贬衬褒手法的大胆而又恰如其分的运用,不但有效地丰富了孙悟空形象的性格特点,而且,这种手法成功运用所提供的经验,足证作者的艺术创造性及其审美观的合理性。对孙悟空的褒美倾向,从其前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猴行者、《西游记》平话中的吾空和《西游记杂剧》中的孙行者即已显露和形成,这说明孙悟空形象性格的出现有着历史的渊源和借鉴;同时,它们也或多或少地掺杂着贬抑的笔法,这也开了孙悟空形象多有贬抑笔墨之先河。但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着随意性;从创作手法上来衡量,与《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塑造,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诗话》的猴行者主动投身取经行列,以莫大法力战胜灾厄,陪侍和保护取经僧西行,故事叙述虽然简扼,但褒美倾向鲜明;偶而插叙其缺失,亦多几笔略过而已,谈不到是艺术创作上的有心设计。“平话”的吾空,虽因原书遗佚难窥全貌,但从所存《车迟国斗法》一节及其注释来分析,褒美倾向亦极鲜明;看来就全书言,贬抑笔墨亦在所难免。至于《杂剧》中的孙悟空,旨在褒美虽无疑问,但贬抑笔墨之浓重,至少在客观上却颇有转移其褒美倾向之嫌,略举数例即可见一斑,如:叙其经女儿国时淫心顿起,只是因头上金箍忽然扣紧而不得已作罢;又述及他曾娶金鼎国女为妻,盗取王母仙衣开庆衣会;並叙述其被取经僧救援后,竟说:好个胖和尚,吃得我一顿饱等,从这数例不免使人对形象特性的把握有难以捉摸之感,从而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一定的怀疑,而且实际上也难免影响其褒美倾向的体现。对比之下,《西游记》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就显示着艺术的成熟度和创造性。其一,形象的褒美倾向体现得十分鲜明而完整,显然,这是作者既定的创作意图的直接而成功的反映。这从前面对孙悟空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故事所分析的形象性格之美和心灵之美就可得到确凿的证明。这种证明之所以确凿,就因为是基于对人物形象的具体艺术描绘的全面分析,而不是撇开形象描绘,仅仅以小说中某些非情节性的诗词偈语,或从政治概念出发,摘取非主要情节中的片言只语为根据来遽下判断,后者曾使不少高明者在形象分析中陷入自造的迷宫而失去正确把握之机;其二,对人物的贬抑笔墨,既显得充分,又颇有分寸,这显然也是作者的有意设计,是作者既定的创作意图的有机组成部分。之所以说它充分,因为孙悟空形象身上的贬抑笔墨也可说异常浓重。作者反复写他好胜心强,喜欢戴高帽子,有时还要作弄人,闯点祸。孙悟空一听别人叫他“弼马瘟”就光火,而奉承他几句就骨头较。他戏弄猪八戒显然也过分,有一次八戒出战,用一根绳子束腰当救命索,战败时要求师兄帮助扯回,莫让被妖精捉去。孙悟空当面满口答应,但当八戒战败高喊师兄拉索时,悟空反把绳子抛将去,害得八戒绊倒被捉。孙悟空管蟠桃园偷桃;还偷过五庄观的人参果,结果闯下大祸,受尽折磨,等等,等等。但这些描绘所体现的性格弱点,不足为怪,而且可以理解,因为这反映了孙悟空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说明作家並不想把这个艺术形象仅仅写成为思想的简单传声筒。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被赋予高度理想化,並不等于是理想的化身;相反,他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可以理解的並立足于现实土壤的人。孙悟空正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作者这样描写,决不能说已经损害了这个形象。为什么?这我们只要将他与前述《杂剧》中的孙行者形象相对比,就一目了然,泾渭分明。后者意欲淫污女儿国人,又盗娶金鼎国女为妻。如果把这些凡心移植到《西游记》孙悟空身上,仅此就足以使其基本性格的光彩,黯然失色,因为这当然不能说是那个时代的理学异端、思想解放的产物,而是与孙悟空的既定品格格格不入的表现。《杂剧》中的孙悟空甚至有撕吃取经僧的打算,如果把这一凶念也移植到《西游记》孙悟空身上,那么他就与作者笔下的妖精无异。《西游记》作者在接受历史上“西游”作品的已有艺术成果的同时,从自己的既定创作意图出发,坚决地摒弃了那些足以损害形象光彩的不当笔墨,扣住亦人亦神亦妖亦猴的特定身分,极有分寸地刻划其性格弱点,达到以褒为主,以贬衬褒的目的,从而使孙悟空形象既富有现实基础,充满生活气息,而且也更真实可爱,生动感人。这种将贬抑笔墨写足,然而又把握分寸,以更好为塑造形象服务的成功做法,正是作家丰富而成熟的艺术审美意蕴及其创造性,在塑造孙悟空形象中的鲜明表现。

再次,戏墨与幻笔巧妙的结合运用,更使孙悟空形象显出特殊的奇光异彩。孙悟空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喜剧性人物,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那支天才的游戏之笔在刻划孙悟空形象时始终在自由地驰骋着,使得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泛溢着浓重的戏谑氛围和诙谐意味。而且不是偶然地穿插运用,而是整体性地全面皴染。因此,例子举不胜举,如大闹天宫时,如来佛与孙悟空打赌,提出:若一筋斗能翻出他的手掌,就叫玉皇让位。孙悟空自以为一筋斗能飞出十万八千里,区区一手心何足道哉。自以为胜券在握,这时,作家巧妙地抓住这个人物此时此地的特殊心情,运用戏笔作了出人意外而又引人入胜的描绘:

 

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精神,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

 

这种戏笔看上去是随意挥洒,信手拈出,细细体会,却又是恰到好处,机趣天成,既完全与这一节内容的格调和情趣相切合,也能与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相一致。而且,笔法是那样的圆熟,意味是那样的淳厚,色彩是那样的晶莹,技巧是那样的高超,挥笔洒墨似行云流水般顺畅自然。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作家运用戏笔在塑造孙悟空形象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是,《西游记》是一部文心灵幻之作。所以,作者在塑造孙悟空形象时又运用了浓重的幻笔,不是一般地偶而点染,而是天马行空般飞驰想象,千方百计地加以夸张,追求一种极幻的境界。如狮驼山前孙悟空大战老魔时被对方一口吞下肚之后,老魔想把猴头呕出来慢慢的煎了吃酒,那悟空却在妖肚里生了根,动也不动;那老鹰又想用药酒来药杀悟空,猴头却在肚里张口接吃了,发起酒疯来弄得那怪物疼痛难禁,瘫在地下;后来妖精用软求,终于把孙悟空骗了出来。这已经是幻中有幻了,然而作家意犹未足,竟又飞驰幻思,继续描写说;孙悟空将尾巴上毫毛拔了一根,变成一条绳,把一头拴着妖怪的心肝上,打做个活扣儿,那扣儿不扯不紧,扯紧就痛,悟空却拿着另一头,从妖精鼻孔中迸出,竟扯动绳儿,将那魔象放风筝那样扯得死去活来。作者这些描写,纯粹是在灵幻的基础上纵横驰骋。文心之活,想象之奇,虚构之幻,几乎无以复加,堪称登峰造极。这是一种极度飞驰幻想所致的反应,也是作家施展自己娴熟技巧的高超而成功的表现,所以,描写孙悟空形象时文心之灵幻,没有作者极其爱幻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个性,是绝不可能使这个人物的塑造,达到如此惊世骇俗而又圆熟透剔的奇妙境地。

这里应该着重指出的是,作者塑造孙悟空形象时的戏笔与幻笔並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往往能巧妙结合,做到戏中有幻,幻中有戏,富有奇趣蕴美之妙。如前述孙悟空与如来打赌翻手心,在天尽头肉红柱上写“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又撒了一泡猴尿,这无疑是戏谑之言,是典型的游戏之笔;然而这些笔墨中充满着灵幻的意味。因为当孙悟空翻转筋斗云,经回本处,要叫玉皇让天宫时,如来告诉他: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悟空当然不信,睁圆火眼金睛看时,原来如来右手中指上明白写着那八个大字,而且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这种不可测度的虚构,正是作家驰骋幻笔的表现。又如前述,孙悟空被老魔吞入肚中的情节,以及迸出后用绳子牵扯老魔心肝的描写,固然是极度虚幻之笔;然而,其中同样泛溢着浓烈的戏谑和诙谐的情趣。塑造中出现这一特点,是很自然的。由于塑造孙悟空这个特定人物的要求和制约,幻笔是行文中所必需的基本笔调,所以小说的形象描绘中充满着神奇性和传奇性;又由于作家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趣昧所决定,戏笔又是孙悟空形象描绘的基本表现手法,所以小说中又泛溢着浓郁的诙谐性和趣味性。在这基础上更由于作家创作技巧的高妙,在创作实践中,使戏笔寓之于幻笔之中,而幻笔又往往通过戏笔来体现。二者的紧密结合,使传奇性和神奇性,能与诙谐性和趣味性和谐地溶合在形象中,从而凝结成孙悟空形象塑造中笔法运用的一个显著特点。

总之,孙悟空既是人民愿望的化身,又是人们理想的寄托;孙悟空形象的成功塑造,既是人民群众智慧的艺术结晶,也是作家艺术才华高超的表现。美猴王美在哪里?它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正如前述。

 

 

 

         本书篇目:

一、《西游记》是文艺小说而非科学著作

二、戏墨寓至理  幻笔抒奇思

三、巧构妙境出高格

四、呆子形象面面观

五、美猴王美在哪里

六、圣僧和愚氓的合影

七、阳本不可能是《西游记》祖本

八、《西游原旨》白文亦非《西游记》祖本

九、“大略堂《释厄传》古本”之谜寻解

十、《西游记》陈《序》称“旧有《叙》”是指虞《序》吗

十一、虞《序》倡《西游记》邱作说可信吗

十二、《西游证道书》“原序”是虞集所撰吗

十三、邱处机不是《西游记》作者

十四、陈元之并非《西游记》作者

十五、吴承恩永远活在人们心灵中

后  记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