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原著欣赏

戏曲影视

全国学会

历届会议

续书种种

作者研究

学者介绍

论文索引

专著介绍

版本研究

热门话题

珍奇收藏

民间故事

连 环 画

儿童乐园

留 言 处

名城淮安

专家论坛

研 究 会

 

 

 


七、阳本不可能是《西游记》祖本

 

现今流行的百回本《西游记》(今本),是以明代世德堂本《西游记》(世本)为基础校刻的。世本即今本的祖本究竟是什么?这是《西游记》研究的一大疑案,研究界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不但没有将疑案解开,而且近年来更是诸说并出,纷争不已:或说是《永乐大典》本《西游记》平活,或说是阳至和编《西游记传》(阳本),或说是朱鼎臣编辑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朱本);我则认为三者都不是《西游记》祖本。朱本、阳本和世本三者产生于相近时间;而从种种内证分析,它们的祖本不可能是《永乐大典》本《西游记》平话,而是《西游记》平话以后曾在社会上流行的某一种《西游记》本子,这一本子在百回本《西游记》即世本流行以后已经堙没失传。

但是,最近又有论者提出新的论据,认为《西游记》的祖本肯定是阳本,故再作辩述。

阳至和《西游记传》(阳本)和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 )(吴本)的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老论题。分歧看法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出现,近年更是各执一端,纷争不已。争论的焦点就是:阳本是吴本的祖本,抑是吴本的节本?当然,也还有别的说法,笔者就认为阳本和吴本是並列的关系,他们分别由明初的某种《西游记》本子改编而来①。但是,这究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症结就在于阳本的问世时间不可考。另外,又加上问世时代相近而又不可确考的朱鼎臣编《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朱本)夹杂其间,就更显错综,所以虽然争论各方已经列举出许多内证和外证;不过至今为止,依然难成定谳。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一锤定音,谈何容易,必须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足够根据来才行。因此,关于此题的一切翔实考辨和细密论证,都是我所注意和乐于吸收的。

骤见《一部伟著的雏型——杨志和〈西游记传〉述评》②(简称赵文)一文,以为旧题重论,或有新据出证;但该文虽然如题所示,肯定阳本是吴本“雏型”即祖本,並且文中充满着如下的论断:阳本“给吴承恩写《西游记》提供了好的脚本”,“为吴本的成就铺了底”,“在吴本之前有了这个本,吴本才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等等;而统观全文,却深感翔实严密之证缺少。

赵文所论,无疑以鲁迅的观点即阳本为吴本的祖本为前提和基础。赵文第一段这样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述杨志和的《西游记传》时指出。“一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而今特盛行”;他肯定了杨志和的《西游记传》是吴承恩《西游记》的雏型。当然,后来鲁迅先生对此说又作了一点声明,在《〈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中,他又说:“郑振铎教授又证明了《四游记》中《西游记》是吴承恩《西游记》的摘录,而非祖本,那精确的论文,就收录在《痀偻集》里。”这说明鲁迅先生虽有己见,但尊重他说,以利于学术上的切磋。但是,鲁迅先生并不因此而修改原持的观点。这种坚持,是不无道理的。

 

如果对鲁迅论阳本的情况毫无了解,那么,读了这一段,不能不佩服论者分析的公正和独到。的确,鲁迅虽认为阳本是吴本的祖本,但在得悉郑振铎所论阳本是吴本节本的观点后,就特地在自己的著作中作了介绍,事实俱在。问题是:介绍的目的何在?赵文始则作出如下的推论:“这说明鲁迅先生虽有己见,但尊重他说,以利于学术上的切磋”,紧接着又进一步加以生发:“但是,鲁迅先生并不因此而修改原持的观点。这种坚持,是不无道理的”。显然,这里所说的“不无道理”的“坚持”,既是指鲁迅,同时亦是代表赵文作者的看法。应该说,赵文这种分析是很巧妙的。笔锋轻轻一转,阳本是吴本祖本的观点,似乎已经定谳,赵文当然也就以此为前提和基础来作论证。但是,稍稍全面了解鲁迅所论阳本观点者,读了赵文这一段,却不免心存狐疑。为什么?因为一般《西游记》研究者都认为:鲁迅1925年问世的《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中论述阳本时,固然提出吴本“出于”阳本之后,意即阳本为吴本祖本;但后来读到郑振铎所论,故在1935年为日译本《中国小说史略》作序时,立即作了修正,而改从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一文中所提出的阳本是吴本“节本”说。怎么到了赵文中竟变了样呢?是赵文找到了新材料,因而作出了新论证?还是过去自己和众人所读有误,因而作出了误解?为了弄清究竟,我于是又一次读了鲁迅这篇日译本《中国小说史略》序,读着读着,不觉惊诧不已,原来原文中赫然写着:

 

郑振铎教授又证明了《四游记》中的《西游记》是吴承恩《西游记》的摘录,而并非祖本,这是可以订正拙著第十六篇的所说的(重点引者所加),那精确的论文,就收在《痀偻集》里③。

 

由此可见,同样出自鲁迅日译本《中国小说史略》序的这一段话,赵文引用时竟少引了如下一句:“这是可以订正拙著(指《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的所说的”,以致把鲁迅的“订正”自己的观点竟改断为“坚持”自己的观点。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其实,鲁迅在序文中谈到郑说时,还同时举出《金瓶梅词话》最早刻本即通行本祖本被发现和马廉教授翻印《清平山堂》残本,以致“使宋人话本的材料更加丰富”二事,借以说明自《中国小说史略》问世后约十年中,小说资料续有新发现,小说研究亦有新进展,因此,鲁迅感到《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某些观点有失误,所以特地举例加以说明,只是他不想在著作中再加具体修改,故在《序》中又作如下说明:“但我却並不改订,目睹其不完不备,置之不问”。这又进一步证明,鲁迅对阳本的看法,决不是“坚持”,而是作了“订正”,改从郑说。赵文这一引文失误,究竟出于何因,我们就不必多加妄测了;问题是基于这一引文失误所作出的鲁迅的阳本是吴本祖本的观点,赵文作者是否仍然是“不无道理”还“坚持”已见呢?因为很难说,所以,我们还需要对赵文所论继续作出具体分析和辨正。综合赵文所叙,归纳之大体有四:

其一,赵文认为阳本在吴本之先。应该说,这是一个好题目,这个问题若能真正搞清,二者关系亦能顺利解决。但是,可惜赵文並没有说出道理来。赵文说: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得对:“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这就是说杨先而吴后。清代一些学者早就推测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有所本的,他们说:“或长春(指邱处机)初有此记,射阳因而演义,极诞幻诡变之观耳”。(阮葵生《茶余客话》)当然,阮葵生没有提到杨本,而且误把邱处机的《西游记》二卷当作了小说,但认为吴承恩不能凭空创造,这是很有道理的。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也认为,“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指吴承恩)乃为之通俗演义”。如果杨志和生于吴承恩早一些年,吴承恩写《西游记》就很可能参考杨本了。

 

这一段论证缺乏严密性是一目了然的。说吴承恩写作《西游记》“是有所本的”,对这一点谁也不否认,因为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发展到《西游记》平话(有《永乐大典》本、《朴通事谚解》本《西游记》可证),再发展到百回本《西游记》的事实,明白显示出,吴本《西游记》决非个人独创。何况与吴本问世相近尚有阳本和朱本;另外很可能还有现已失传的别的“西游”版本。但是,为什么吴本的祖本一定是阳本呢?赵文以鲁迅所说为根据,其实,鲁迅所说的阳本“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虽完全合乎事实;但赵文仍由此而推断出“杨先而吴后”则已不足为据,因为如前所说,鲁迅这一观点已“订正”,而改从郑说。同时,赵文将清人的邱处机作《西游记》说拿来做借鉴和铺垫,也派不上任何用场,因为这也只证明吴本有祖本,却不能证明祖本即阳本,所以清人所论也不足以作根据。(顺便指出,上引赵文中,批评阮葵生“误把邱处机的《西游记》二卷当作了小说”一语,有误。此二卷《西游记》原名《长春真人西游记》,非出邱处机之手,而是其弟子李志常所撰)。剩下来唯一可作根据的就是如下一语:“如果杨志和生于吴承恩早一些年,吴承恩写《西游记》就很可能参考杨本了”。但是,这一句本身就有“如果”二字作假定。若赵文能考证出确凿根据,证明阳至和的确生于吴承恩早一些年,而不是“如果”,那就大不一样了。问题是要考证出确凿根据谈何容易!多少论者曾努力于此,皆不得要领。赵文看来也没有解决。赵文始则说:“依据《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的编者所估测,杨致和为‘公元1566年在世’,这与胡适所考证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约1500一1582年)基本上是同时代”,看来,赵文对此似乎未持异议;而继之说;“如果杨志和生于吴承恩早一些年,吴承恩写《西游记》就很可能参考杨本了”,这本来就是缺少根据的虚测之辞;但赵文接着又在未作任何考证的情况下,说什么“杨志和的生卒年代虽则难考,应该是早于吴承恩,下限当在明代初年。”这就难免令人惊奇了!本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所说阳至和“约公元1566年前后在世”,仅是推测之辞,不过是该条目正文中“约明世宗嘉靖末前后在世”一语的具体化;此语本身就含糊,只因嘉靖末年即1566年,所以再具体化为阳“1566年在世”则更属是不可靠的推测。(顺便提一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的“朱鼎臣”条与“杨致和”条完全相同,在正文中亦说;“生卒年不详,约明世宗嘉靖末前后在世”,而在目下又注明“约公元1566年前后在世”,当然也同样不足为据)。但赵文却进而断言阳至和的“下限当在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于1368年),这就是说,赵文一面承认阳的生卒年代“难考”,一面却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将阳的在世时间一下子提前了整整二百年。也就是说,将阳本的产生时代与《永乐大典》本《西游记》平话並列起来。对此,我们只能说:大胆虽然大胆,可惜仅仅是文字游戏而已,却不足为据。

其二,赵文认为阳本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与吴本相同。赵文在详细分析了阳本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后指出:“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已为吴承恩这部伟大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提供雏型,也把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影响了吴本的主题。杨本已不是单纯的表现以正压邪或祛邪除暴,而是以神魔小说的形式来表现人生理想,给人们以人生的启示,这就在思想意义上超越了它以前的神魔小说,为吴本的成就铺了底。”这种论证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就赵文所论的作品主题的影响和人物形象的关系而言,既可以由此推断出阳本在吴本之前,“为吴本的成就铺了底”;相反,也可以推断出阳本在吴本后,是吴本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决定了阳本的类似,就像胡适所说,阳本“是一个妄人硬删吴承恩本缩成的节本”④。由于妄删,所以粗劣,反而变得像“雏型”。
  其三,赵文认为阳本语言通俗,口语化,而吴本显然在此基础上有所润饰。赵文说:“如果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精美的艺术品,那末杨志和的《西游记传》则是‘毛坯’”,並举第一回回前诗和瀑布飞泉诗二处为证。赵文说:

 

全书的第一回,杨本与吴本所引的诗是一样的,但是“万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吴本把“万载”改成了“复载”,避免了“万”字重复。又如这回中描写一股瀑布飞泉的诗,杨本有“海波吹不断,江浪态还依”,“余光接蔚蓝”,“遍山流瀑布,真似隔帘稀”,语句比较通俗、浅显;吴本将诗进行润饰,分别改成“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余流油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就较文饰、雕琢。

 

我以为以此推断阳本为吴本祖本也是无力的。首先,赵文所引阳本的诗句固然是“万载”,但据我所见的阳本却同样是“覆载”而不是“万载”,如明代朱苍岭梓本即是,近出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原为锦盛堂梓的《西游记传》本也是,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游记》中《西游记》本也同样。不知赵文所据何种版本?至于描写瀑布飞泉的诗,上述人文本为“海波吹不断,江山态还依”,“余波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帏”;上述北方文艺本与人文本完全相同,已可见与吴本相差甚微,似不足以为据。特别是我翻阅了明代朱苍岭梓本,出乎意外,除“帷”为“筛”,其它竟与吴本完全一样,是“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余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帏”。当然,要从阳本和吴本中寻找例子以说明前者通俗、口语化或是“毛坯”,而吴本精美,是可能的。问题就在如果确有事实和材料证明阳本产生在吴本之前,那么再以“毛坯”或精品的对比等助证,也未尝没有说服力;但是,如前所述,赵文拿不出论据来证明阳本产生吴本前,因此,上述助证也根本不起作用。且不说如前所引胡适的“妄人硬删”说,就可能导致将吴本删得不成样;何况还有论者早就提出阳本和吴本是分别沿袭自某一或不同的“西游”本子,只因前者创作力弱,后者创作力强,以致一个依然是“毛坯”,显得粗率,一个改得精致,故成为名著。所以,赵文此论亦不严密。

其四,赵文认为阳本艺术上也有特点,因而给吴本提供了“好的脚本”。赵文说:阳本“情节安排不失跌宕起伏,有重层波迭浪,作者善于制造一种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而又能在紧张的氛围中穿插闲笔、谐谑,造成亦庄亦谐的艺术情趣”,並举第三十二回《唐三藏收妖过黑河》为例,分析说;“一回写了两事,一逢‘火云洞’之火;一遭‘黑水河’之妖:一山一水,一火一水,一由观音菩萨亲自降妖,一由西海龙王派兵解救,同是遇难逢妖,各有异趣,两事巧妙组成一回,产生一波方平一波又起的艺术魅力”。赵文这一论证,当然同样不足以成为阳本为吴本祖本的根据;理由很简单,据此也可以推断出阳本是吴本节本的结论;因为吴本早为上述的情节安排提供了删节的基础。何况,赵文作者也许没有想到,朱本的情况竟也与阳本相同。朱本卷十第一则《唐三藏收妖过黑河》,不但题目与阳本一样,而且回中内容也无二致,即“一回写了两事”。如果将两本加以对读,可以发现,除个别地方或简或繁,文字稍有差别以外,总的说却大体相同。如果赵文的推论方法可以成立,那么我们据此也就可以推论出朱本给吴本提供了“好的脚本”的结论。据此,不是又同样说明赵文的推论並不严密,他的论据不足为据吗?

根据以上分析和辩正,进一步说明赵文的阳本是吴本“雏型”说难以成立。

此外,联系赵文所述,我们不妨再议论一下有关阳本版本的一些情况。

一、阳本的版本究竟有哪些?据笔者综合各家所介绍,有如下数种:

朱苍岭本:今藏英国牛津Bodleian图书馆,由英国学者杜德桥发现和介绍于世。此本国内近出小说目录书如《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尚无著录,台北天一出版社已翻印。该书首卷前题:“芝潭朱苍岭梓”,由此分析,该本为明刊本,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传》刊本;⑤

嘉庆十六年《四游记》本: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据陈新《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整理后记》一文为“锦盛堂梓”;⑥

道光十年《四游记全传》本:孙楷第书目著录,不详。据上述陈新文,认为很可能就是嘉庆本。因该书《南游记》书末有“辛未岁孟冬月书林锦盛堂梓”牌记,道光十年前最近一个辛未,是嘉庆十六年(1811)。近出人文版《西游记传》即据此本整理而成;

小蓬莱仙馆本《四游记传》本:孙楷第书目著录,不详;

近文堂版、龙江聚古斋梓《西游记传》单行本:现存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料科(据上述陈新文)。

此外,近年北方文艺版《四游记》本,据复旦大学藏本校印,因无介绍,版本不明。搞清版本情况,对我们研讨《西游记》祖本问题是很重要的。

二、阳本回数究竟是多少?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四十一回,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亦称四十一回,孙楷第书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都著录为四十一回,赵文亦称四十一回,实际上均误。明刊朱苍岭梓本即为四十回。那么,后来为什么会误为四十一回呢?上述陈新文有一个解释:

 

由于杨本粗拙,以往人们对它的研究并不深入。如都说杨本为四卷四十一回,而清嘉庆刊《四游记》中的杨本,还尚无目回的次第,且只有四十个目。后来的翻刻本所谓第三回“功完道作佛和仙”,不过是孙悟空师父菩提祖师说的一段韵语的末一句。原文是:

 

显赛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体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我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去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段韵语,世本(即今通行本《西游记》的底本)、朱本、杨本都相同。不过嘉庆本的杨本夺漏了重复的“得清凉”三字,而且结末的一句恰好转行,由于韵文比正文低一格,恰好与回目的位置略等,翻刻本很可能因此致误。至于把“随”字误作“道”字,这在刻本中毫不足怪。所以小说史上沿用的杨本四十一回之说,该是必须订正的。

 

笔者认为这一分析是合理的,而且近年所出各种《西游记传》均为四十回,故今后论述阳本时应该加以订正。

三、阳本作者姓名究以何者为准?阳本作者姓名至今众说纷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作“杨志和”,未知据何版本;孙楷第书目作“杨致和”,並加说明“一作杨玉和”,前者当是道光十年《四游全传》本题署,但说明“一作杨玉和”不知何据,也许是鲁迅所说“杨志和”之误。目前,论者们多用杨致和,但亦间用杨志和、阳至和。赵文说:“一般以鲁迅先生为作者的署名为准”,即杨志和,此说也不确切。我以为明本朱苍岭梓本,卷首前题“齐云阳至和□(不清)”。所以,当以阳至和的署名为最早。同时,人文资料科藏《西游记传》单行本即近文堂版、龙江聚古斋梓本正文卷端亦题“齐云阳至和不”(此字或为“编”字所误)。⑦这可与朱苍岭梓本题署相印证。因此,笔者以为阳本作者姓名当以署阳至和为准、为佳。


——————————————

 

① 参见拙著《西游新解》,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② 赵伯英作,载《盐城师专学报》1990年第二期。

③ 《且介亭杂文二集》。

④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第937页。

⑤ 参见郑明娳《论〈西游记〉三版本间之关系》,载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六)》(1983年)。郑文有注介绍杜德桥语云:“芝潭乃芝城潭邑的简称。芝城潭邑乃指建宁府建阳县,因境内有紫芝山、芝城而得名,……朱氏书肆“与耕堂”兴隆弗替有两百年之久,根据我所得的资料,该书肆最早有题记的刊物行于1395年,最晚者1594,但朱氏族人至少直至1633年仍继续刊行书籍.”

⑥ 见《古典小说版本资料选编》第170页。

⑦ 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一书卷首影印图二。

         本书篇目:

一、《西游记》是文艺小说而非科学著作

二、戏墨寓至理  幻笔抒奇思

三、巧构妙境出高格

四、呆子形象面面观

五、美猴王美在哪里

六、圣僧和愚氓的合影

七、阳本不可能是《西游记》祖本

八、《西游原旨》白文亦非《西游记》祖本

九、“大略堂《释厄传》古本”之谜寻解

十、《西游记》陈《序》称“旧有《叙》”是指虞《序》吗

十一、虞《序》倡《西游记》邱作说可信吗

十二、《西游证道书》“原序”是虞集所撰吗

十三、邱处机不是《西游记》作者

十四、陈元之并非《西游记》作者

十五、吴承恩永远活在人们心灵中

后  记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