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诗歌韵类和作者问题

颜 景 常


    《西游记》作者是谁?近半个世纪吴承恩说占优势。近年又有论者提出新说,认为从语言上看,写定《西游记》的人不是吴承恩,而是一位江南吴语区作家。这个问题之所以至今没有彻底解决,主要原因是文献资料只能说明《西游记》作者可能是吴承恩却不能证明必然是吴承恩。语言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准备从《西游记》诗歌韵类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个方言的韵类系统,隐隐地支配着这个方言区作家的用韵。幸而《西游记》诗歌押的正是方言韵,不仅古体诗、词、赋是方言韵;近体诗也是方言韵。这是一份极宝贵的资料,它保存着元明时代某个时期某个方言的韵类系统,研究一下这个韵类系统,可以取得关于作者籍贯的内证。有助于解决作者问题。

    为了对比研究的需要,我们整理了三部书的韵类:一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元人散曲选》,可以看出《中原音韵》十九部在元曲中的出现情况;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本《醒世恒言》,此书反映着明代吴语的一般情况; 三是《西游记》,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本。引各书材料都注明原书页数。


一、 《西游记》韵类


古体诗、词、赋押韵宽,一般用方言韵,近体诗传统用平水韵。但《西游记》不然,平仄,对仗都很讲究,押韵则按方言。试看下面几个例子:一、风、空、童、腾(12),前三字东韵,腾,蒸韵;二,姿、提、慈、之、师(13),提,齐韵,另外四字支韵;三,尘、汾、云、真(18一19),尘,真,真韵;汾,云,文韵;四、兴、能、京、升、僧(87),京,庚韵,另外四宇蒸韵;五、洪、丰、宫、龙、宗(140),洪、宫,东韵;丰,龙,宗,冬韵。这五个韵组在平水韵里都分属两韵不应用在一起。后面三个韵组用《中原音韵》标准看,是可以承认的,例三押真文,例四押庚青,例五押东钟。这三例可以代表《西游记》大部份近体诗押韵情况--不合平水韵而合《中原音韵》。前两例代表一部份比《中原音韵》韵部还要宽的近体诗。
    既然近体诗也押方言韵,所以我们不妨把各种体裁的诗歌放在-起考察,这样材料可以比较丰富。归纳韵部不用平水韵而用《中原音韵》,以免大部份诗歌的韵组跨两个韵部。《中原音韵》入声派入三声,《西游记》有入声韵。我们用系联法参照中古音来源增加五个入声韵部。
    一个韵组的字同属一个韵部,叫独用韵组, 如尘、汾、云、真是真文的独用韵组。分属两个或更多韵部叫合用韵组,风、空、童,腾是东钟的合用韵组("东钟"字多、所以归它)。少数同用韵组两部字数相等,按第一个字归部,例如心、身(1262),心在侵寻,身在真文,归侵寻,是侵寻的合用韵组。
    依照这个原则,列出各韵部独用韵组,合用韵组的字表,统计韵组数如下表:

韵部

独用

韵组

合 用 韵 组
东钟 48

 14(庚青11,真文2,庚青、真文1) 

庚青 71  33(东钟22,真文7,侵寻l,东钟、侵寻 1,真文,侵寻l,东钟、真文、侵寻1)
真文 62  13(侵寻7,庚青4,侵寻、庚青2)
侵寻 12  4(真文4)
支思 1  7(齐微6,齐微、鱼模1)
齐微 29  21(支思10,鱼模7,支思、鱼模4)
皆来 35  2(齐微2)
鱼摸 20  2(支思1,齐微1)
尤侯 21  10(鱼摸7,萧豪2,鱼模,萧豪1)
萧豪 31  / 
寒山 15  11(桓欢2,先天3,桓欢、先天1,监咸4 桓欢、先天、廉纤1)
桓欢 1  l(先天,廉纤1)
先天 29  26(寒山2,桓欢9,监咸2,廉纤7,桓欢。廉纤5,桓欢,寒山,监咸,廉纤1)
监咸 1  1(寒山1) 
廉纤 1  1(先天1)
江阳 66  / 
歌戈 12  / 
家麻 17  9(车遮5,歌戈4) 
车遮 1  /
曷合 3  /
屋物 5  /
药觉 3  /
质昔 4  /
屑叶 14  /

 

  二十四个韵部共六百五十八个韵组,舒声六百二十九,人声二十九。 《西游记》韵类是否就是这么多,舒声韵是否跟《中原音韵》一样?
  十九个舒声韵部中,支思.桓欢、监咸、廉纤车遮都只有一个独用韵组。《西游记》的韵类系统里这五个韵部能否独立,我们必须仔细考虑。要是有一个独立韵组就能成为一部,这十九部很容易分成二十几部,例如东钟中的容,龙(478)是冬韵,松,龙(767)也是冬韵,庚青中的星、灵,经(164)是青韵。但也不能因为只有一个韵组就宣布它不能成立-个韵部。因为一个韵部的字有多有少。大家都知道,平水韵里覃、盐、咸都是窄韵,诗人很少用。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考察一下这五个韵部在元代戏曲中使用的情况。我们选用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元人散曲选》做一次抽样统计。下面是《中原音韵》十九部韵组数的统计表(85页)。
  共计346个韵组约为《西游记》舒声韵组数629的55%,可供
对比之用。

 

韵部

独用

韵组

合 用 韵 组
东钟 12  /
庚青 16  /
真文 17  /
侵寻 2  /
支思 10  /
齐微 54  1(支思1)
皆来 14  1(齐微1)
鱼摸 52  /
尤侯 19  /
萧豪 14  /
寒山 17  6(桓欢4,光天1,监咸1)
桓欢 /  /
先天 10  /
监咸 /  /
廉纤 1  /
江阳 25  /
歌戈 15  /
家麻 22  4(歌戈4)
车遮 23

 1(皆来1)

合计 333

 13


  在这部书里,桓欢、监咸没有出现、廉纤只有一个独用韵组。三部加起来,不到《西游记》三部独用韵组之半. 招坍曼,这三部是窄韵,使用串本来就很低。 《西游记》韵类系统中应该承认它们的独立性。支思和车遮就不同了。支思有十个独用韵组,和先天相同,车遮几乎和家麻相等。 它们并非窄韵, 《西游记》里这两部是不能成立的。
  支思是从平水韵支韵中分化出来的。在北方话里这种分化宋代就开始了, (参见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精清从心邪五声母宇时全部,照穿床审禅五声母字的大部份(统统限于开口字)分化出来成为"支思",支韵另外的宁和齐、徽,灰(合口)合并成齐微。 《西游记》里这种分化尚未完成。 《西脏记》韵类字表中文思,齐微共58个韵组,如果用平水韵的眼光看,文韵独用七个韵组,支韵和齐、微、灰合用三十八个韵组,可见支韵是做为一个整体和齐,微、灰合用。
  车遮字两个来源二分之一以上来自原入声字,不到二分之一从平水韵麻韵中分化出来。在《酉游记》韵类中,入声还独立存在,麻韵电没有分化,自然不会有车遮 "者、也"连用,看似车遮独用,其实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我们可以下结沦了。 《西游汜》里汉有支思,车遮两部,它只有十七个舒声韵部,支思和齐微不分,车遮和家麻不分。


二, 《西游记》韵类系统不是北方话


  从平水韵发展到《中原音韵》,入声韵消失,从支韵中分化出支思;从麻韵中分化出车遮。从《中原音韵》到现代的北方话,这三个变化都没有走回头路。现代北方话里,没有入声,支思发展为十三辙中的衣期,车辙发展为十三辙中的乜斜(部份字入梭坡)。《西游记》韵类有入声,没有支思和车遮,如果说它是明代北方话,那就是这三个变化同时走了回头路。成为下面的演变过程:

 

 

中原音韵→西游记→现代北方话

 

 

无入声韵→有入声韵→无入声韵

 

 

有支思→午无支思→有衣期(支思的扩大)

 

 

有车遮→无车遮→有乜斜(车辙的发展)

 

 

  无论如何,这是不可能的。
  它会不会是元代开国之初的北方话呢?也不可能。清代曾有人认为《西游记》作者为登州栖霞(今山东栖霞)人丘处机。丘处机生于1148年,卒于1227年,元初几位戏曲大家和他的时代距离很近,关汉卿生于1220,白朴生于1226,姚燧生于1238。 《元人散曲选》把这三人的作品放在最前面。 关汉卿《别情》押车遮(别,舍,绝、雪、斜,遮、也),白朴《饮》押支思(思,字、事,志,是), 《题情》之一·押支思(事,词、思,时)。如果《西游记》成于丘处机之手,那我们就要承认在四五十年的时间里北方话突然发生了三个变化:

 

 

平水韵→西游记韵部→元曲韵邡

 

 

右入声→有入声→无入声
  

 

无支思→无支思→有支思
  

 

无车遮→无车遮→有车遮

 

 

  这种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
  除了这三个变化不可能在四五十年完成以外,还有两方面的材料证明《西游记》不会产生在元代开国之初。
  第一,他,中古音在歌韵,和拖同音。在元曲里也以押歌戈为常,所以《中原音韵》收在歇戈。但这时已有ta音出现,《元人散曲选》家麻四个合用韵组就是因为有这个"他'。从音韵史的角度看,他f转入家麻是元代开始的,是一个新的读音。可是《西游记》里五个入韵的他都押家麻,不见于歌戈。这可以证明《西游记》决不会早于《中原音韵》。
  第二是桓欢、寒山、先天和监咸、廉纤的关系。前三部收n,后两部收m。在元曲中界限十分清楚, 《元人散曲选》里桓欢,寒山、先天和监咸,廉纤合用只有一例。可是在《西游记》里,收n三部和收m两部合用竞有十六例之多。我们知道n尾三部和m尾两部融合发生在《中原音韵》之后(现代北方话已完全融合)。 《西游记》里已有融合的前头,它当然不司-能产生在比《中原音韵》早的北方话里。
  总之, 《西游记》韵类不会属于北方话。这个韵类系统既不可能放在《中原音韵》之后的北方话里,也不可能放在《中原音韵》之前的北方话里。所以丘处机不可能是《西游记》作者。

 

三, 《西游记》韵类不可能属子吴语


  明代吴语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特点?《醒世恒言》可以做为抽样检查的资料。《醒世恒言》里押方言韵的有近两百首诗歌。我们也照《中原音韵》的框架列出各韵部韵组的数字(89页)。
  从这个统计衷卜可以看出明代吴语的几个特点。
  1.皆来、齐微两韵相通,两个韵部合用韵组有四个:哀、来,回(121页),催,开,台(225页), 梅、来(488:页),来,回(493页)。从平水韵的标准看, 这四个韵组都是灰韵,可是作者并非用平水韵,用的是方言韵。在吴语里直到现在,回,催和梅、哀,开、来、台仍是同一个韵,回、催合口呼,另外四个字开口呼。这是吴语区别于其他方言的特点之一。

 

韵部

独用

韵组

合 用 韵 组

东钟 8  /
庚青 21  12(东钟l,真文7,侵寻3,真文,侵寻1)
真文 40  2(庚青2)
侵寻 12  1(庚青1)
支思 2  7(齐微6,齐徽,龟模1)
齐微 31  10(支思8,鱼模2) 
皆来 9  4(齐微4)
鱼摸 8  5(齐微2,耿戈1,尤候1,入声1)
尤侯 33  /
萧豪 10  /
寒山 5  3(桓欢3)
桓欢 0  2(寒山2)
先天 31  4(桓欢1,寒山J,廉纤2) 
监咸 1  /
廉纤 1  /
江阳 25  1(寒山1)
歌戈 9  2(鱼模2)
家麻 9  5(车遣5)
车遮 0  O
合计

255

 58


  《西游记》皆来中也有两个和齐微合用的韵组,分别用了回(701页),摧(1054页)两个字。这和《醒世恒言》的合用不可同日而语。 《西游记》皆来共27个韵组,入韵字在400以上,400多字中只用了齐微两个字,可以视为例外,这是作者偶尔用了平水韵。
  2、歌戈和鱼模两韵相通。两都韵组不多,有三个是合用的:路,姑、过、呼、果(288页),波,螺,破,梭,呼、步(382页),火 苦(594页)。清代吴语区音韵学家吴江人潘来说过: "歌韵之宁,吴语读作模韵"(《类音·古今昔论》)。这就是说,在清代初年歌戈,鱼模不分。他的话也许说得过头了, 《醒世恒言》里,两部到底有17个独用韵组。恐怕不能认为两部完全不分,部份字相混可能性最大。现代吴语里两部有区别,但字的归部各地不一致。例如,苏州话果、'梭,火,路,吁、苦同部,无锡话只有路和果,梭、火同部。
  《西游记》里完全没有歌戈、鱼模相通的迹象。
  吴语语音还有个特点,在韵组统计表中没有显示出米。中古全浊声母-卜声字在北方话和好多方言里变去声。南宋绍兴牛-间张麟之作《韵镜序》已提到这一语音变化。但在吴语里,仍有很大一部份在很多地方读上声。 《醒世恒言》里有反映。这部小说上声韵的诗十首左右,有三首有全浊声母上声字;走,后,受(331页),草,道(531页),酉、酒,守、九、斗、口、走、后,狗(760页)。后, 受、道三字足全浊声母上声字。这三个字中间的后,受在现代吴语区的常熟,松江,海门还念阳上。
  《西游记》押上声韵的诗歌至少有《醒世恒言》的两倍,入韵字在三倍以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个全浊声母上声字,这些字都押去声韵。

    吴语区方言上述三个特点在《西游记》里无所发现。一个吴语区作家会写出不反映方言特点的几百首诗歌吗?我们只能 说《西游记》不是吴语作品,不是吴语区作家写的。


四、《西游记》韵类系统属子淮海话(苏北北部的江淮话)


  用北方话和吴语解释不了的现象,用淮海话可以迎刃而解。由于它和《中原音韵》不属于同一方言,发展道路、速度不同,所以在某些方面它比《中原音韵》保守,如有入声,无支思,车遮,某些方面它又比《中原音韵》离中古音更远,如n尾、ng尾,m尾的并合。
  现在淮海话里已经完全没有侵寻、监咸、廉纤三个收m尾的韵类,它们已并入n尾。侵寻并于真文,监咸并于寒山,廉纤并于先天。《西游记》时代这个变化刚开始,现在完成了。现在淮海话里ng尾韵和n尾韵也比《西游记》时代更趋混同了。在海州,完全融合,真文和庚青,东钟合并,在淮安,真文的开口宇并入庚青。这个变化也属于顺向发展。
  皆来、齐微不合用,歌戈,鱼模不合用,中古全浊声母上声字读去声。这三个和吴语的差异,证明《西游记》不是吴语区人写的。这三个特点现代淮海话都保存着。
  我们的结论是《西游记》韵类属于淮海话。从音韵学的角度上看, 《西游记》作者应是淮安人吴承恩。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