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山
常任之
(淮海工学院,连云港,222001)
摘
要:
本文从地质及地理学角度研究和分析了《西游记》中用诗歌描述的30多座山的特征。从中得出该书作者的生活足迹,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其作者就是吴承恩;并据此,提出开发《西游记》旅游资源的意见。
关键词:
西游记
山
吴承恩
我在青少年时代曾两次如痴如迷地读了《西游记》。当时,只对那些动人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对书中用诗描述的山和洞则不看。后来,我学了地质,以山为友成为我的职业。对祖国的区域地质及由不同岩石构成的山体特征有了一些了解。近年来,又对我国155个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山水奇观的地质成因进行了探索。于是我想起了当年被我忽略了的《西游记》中关于山的许多诗。这些诗是怎样描述那些山的呢?那些山又是什么山?它们的原型在何处?作者去过么?……带着这种好奇的问题,我对书中有关山和洞的诗歌进行了研究。现将初步结果简要介绍如下:
1 山和洞的描述特色
作者在书中用诗描述了30座山,9个洞。30座山中,有山名的26座,无山名的4座,另有一些有山名而无诗文描述的未予统计;9个洞均有名称,还有些洞有名称而无诗文描述。
1.1
文字特点
描述山和洞的诗格式相同,都是采用长短不一,互相押韻的对联般句子,且大多数以四言句开头。每首字数为100至150字,而以120字左右为多。读起来铿锵曲折,音乐感强,有的干脆模仿锣鼓打击之声。如:“当倒洞当当倒洞,洞当当倒洞当山。”这些诗歌很合适说书人弹唱。这30多首诗虽然有时描写的内容相似,但词句却变化多端,极少重复,且不乏诙谐幽默之句,足见作者文学功底之博大精深。
1.2描述内容
1.2.1
山的外形及山中之溪涧、怪石。
1.2.2
洞——主要写的是洞外景色,洞内情况着笔很少,只有无底洞被描绘成桃花源式的有亭台楼阁的仙洞。这些山洞多背靠悬崖陡壁,为岩体崩塌的堆积洞,干洞。没有像石灰岩溶洞内常见的石钟乳、石笋,地下河湖等景色的描写。且写洞的诗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山差不多。
1.2.3
山上的植物——共描绘约15种,最多的是松、藤萝和花草;其次是桃、梅、竹、柳。而南方常见的枫、樟、杉、梨等未见提及。
1.2.4
山上的动物——主要描写动物在山中行走,觅食和鸣叫情况。共描绘约30种走兽飞禽。走兽中呈现最多的是鹿、虎、猿、獐、狐、狼;其次是兔、蟒。飞禽中最多的是鹤;另外还有一些神化的动物:龙、麒麟、凤,鸾等。而南方山林中常见的野猪、野鸡、白鹭、翠鸟、松鼠、熊等未见描述。西天最重要的动物大象,甚至在宝象国里也无踪迹。
1.2.5
山上之云雾——描写少,多为在山下所见山上的云雾景色,无顶峰观云海之叙述。
全书未见西部地区具有的沙漠、雪山、草原、黄土高坡,风沙形成的雅丹地形等特色风光。所见的大多是山水国画般的东部景色。从景色上来说“西游记”实际上应是“东游记”。
2 《西游记》中的山是什么山?
2.1
我国国家级自然风景区的主要山型。
最多的是花岗岩山、砂岩山、石灰岩山,其次是变质岩山和火山岩山。由于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及风化剥蚀作用的不同,不同岩石有不同地貌山型、同一岩石还可划分出不同的次一级地貌类型,在此不叙。总的来看,花岗岩山多为千米以上高山,它岩性均匀,有球状风化现象。黄山、华山、衡山是其不同类型的代表。砂岩和石灰岩是沉积岩,其山高于千米者少,有成层构造。其中红色的砂岩可形成丹霞地貌,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等是其典型代表。石英砂岩被强烈切割可形成砂岩峰林地貌,湖南张家界是典型代表。石灰岩易溶,地面上可形成峰林,地下可形成大的溶洞,地下河湖。它们构成了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云南石林是典型代表。某些花岗质和石英质的变质岩,也可形成千米以上高山,但由于岩石中有不同程度的片理或片麻理,所形成的山型可介于花岗岩与石英砂岩之间。泰山、嵩山,庐山是典型代表。
这些岩石构成的风景区大多数在我国东部。其中,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大多数在长江以南,变质岩地貌在长江以北较多。
2.2
《西游记》中的山
《西游记》中之山,按其真实程度可分为四大类:
2.2.1
纯属虚构的山——有三座,它们是描述阴间恐怖的“幽冥背阴山”、被荆棘覆盖的“荆棘岭”、出产人参果到处是福寿的万寿山。这些山无地学研究的意义。
2.2.2
科学幻想般的山——它们是火焰山和麒麟山这两座火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确有一座火焰山,那里的确很热,植物稀少,但那不是一座火山,而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沉积岩山。另外,书中的麒麟山。被描述为喷火喷沙的火山。在我国新疆和田南120公里的阿什库勒、云南腾冲,黑龙江五大连池等地都有真正的火山。虽然火山喷发的真实情况与书中描述有差别。但是,在500多年前,国人对火山喷发还知之甚少时,作者能比较接近真实的描述火山,其想像力不亚于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
2.2.3
源于真实但被艺术化的山——这类山在书中占大部分。它们的高度是:“顶摩碧汉”、“万丈崔巍”;它们的形态是:“千峰排戟”、“嵯峨矗矗”;它们的山峰是:“削削尖峰”、“削壁奇峰”或“矗矗堆螺”(球状风化);它们的颜色是:“翠岱如屏嶂,青崖似髻鬟”。山体被切割的程度是:“尖峰挺挺插天高,陡涧沉沉流水急。”、“千崖万壑,亿曲百湾”。山上树木以松为主。这是黄山和华山这类花岗岩山型的特色。部分类似花岗岩成分的变质岩山也有此形态。这也是我国山水国画中较普遍的山型。可以说,作者笔下的这些山是被艺术化的花岗岩或变质岩山。它类似花岗岩的黄山和变质岩的武当山。然而,作者可能没去过黄山。因为在书中黄山四绝(奇松、云海、怪石、温泉)中之奇松,云海的壮丽景色,一点也没有反映。如果作者去过黄山的话,他一定会为之倾倒,也一定会在山的描述中多次着笔。由此可见,作者大概没去过黄山,只去过别的花岗岩山。
2.2.4
真实的山——这类山是:花果山、落伽山、武当山、盱眙山、平顶山。
(1)花果山——作者两次以诗描述,一次是第一回,主要介绍花果山之位置“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确立了它是东海中之仙山的地理位置。另一次是第30回孙大圣被唐僧辞退回家后,重新修理后的花果山的景貌。其中有四句写道:
“山前有崖峰峭壁,山后有花木农华,上连玉女洗头盆,下接天河分派水。”前两句是单面山的地貌特点。所谓单面山是由倾斜岩层构成的山,这种山顺倾向的一面山坡缓,其相反的一面,山坡陡,且多为崖峰峭壁。连云港云台山,在明朝时就是海中之山。山上的岩层向东南方倾斜,形成缓坡;而西北坡则为陡壁。它是由变质岩摺皱造成的单面山。一座座单面山峰层层叠叠,组成如一级级波浪般的山峰,逐级升高直入云天,云台山名即由此而来。在缓坡及低洼处花木农华,植物较茂盛。前两句诗即是此景的写照。花果山之顶峰为玉女峰,海拔625.3米,是江苏的最高峰。花果山之下为海,接纳了淮、灌、沐等河之水。后两句诗“上连玉女洗头盆,下接天河分派水。”描写了花果山的地理情况。这进一步证明连云港花果山就是作者所描述的孙悟空老家。没有亲历其境的人是写不出如此真实的景点风貌的。
(2)落伽山——是一座佛教名山。作者在17和57回两次写到落伽山,所写景物与现今浙江普陀山(即落伽山)基本相符。但对潮音洞的描写不实。潮音洞在普照陀山南部海边,是一个由花岗岩破碎带被海水冲蚀后崩塌发育而成的海蚀巷道。它沿东西向延长,长约60米,宽约6米。巷道顶端离海水面高约7—10米,底部是海流,深约7—10米。在洞顶建有栏杆,凭栏俯视洞底,可见海潮往复冲击此洞,汹涌澎湃,击石之声如雷,故称潮音洞。此洞不但不能住人,反而成为一些人投海自尽的场所。然而,作者却将它描绘成一个陆上之洞,是观音菩萨的住所。显然,作者没到过普陀山,是凭借某些资料自己想像出来的。
(3)武当山——是一座道教名山,由变质岩组成,最高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作者较真实而详尽地写了武当山的位置、山形、生物、道观建筑、朝圣祭祀活动等,完全符合实际。尤其是一些景点的相对位置,山上的一种特殊植物榔梅等。这些描述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旅游图,未身历其境的人是难以写出的。
(4)盱眙山——是江苏淮安附近盱眙县的一座由火山喷发的玄武岩组成的小山。高不过200米,作者对此山的位置,山上的自然景点和殿堂庙宇叙述十分细致且合乎真实。虽然它名不见经传但作者却对它钟爱有嘉,称它“说甚泰嵩衡华秀,此间仙景若蓬瀛”。评价比五岳还高,为何如此?很可能因为此山是作者故乡的山,这里留下过作者青少年时的生活,情怀和美好的回忆。
(5)平顶山——是由产状近水平的岩层构成的山。这种山的山顶较平,山坡和山谷多呈阶梯状。如果受到强烈切割,还可形成刀削斧劈般的宝塔状山峰。这样的山在中原和华北地区主要出现于山东西南部、山西与河北之间的太行山脉。在河南虽有个平顶山市,但景色平平,最为雄伟壮观的却在太行山。著名的红旗渠,就修筑在此。那里的岩石主要是距今4—5亿年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在书中第32回中对平顶山的描述是:“往上看,峦头突兀透青霄;回眼观,壑下深沉邻碧落。上高来,似梯似凳;下低行,如堑如坑。”说明作者是见过这种山的。
3 从山的研究中得出的推论
3.1
作者的足迹
山是《西游记》人物活动的最主要舞台。按作者的写作风格,对于山,他肯定会倾其所知予以描绘。因此,我们就可从中找出作者的足迹。综上可知:作者描述的多为长江以北的山,因此,作者在长江以南活动较少。他去过武当山、太行山、花果山、盱眙山。他的足迹至少可划在西至太行山、东到连云港、南到长江、北至北京。在此范围内的花岗岩、变质岩山就成了《西游记》中诸山的原型。
3.2
吴承恩与《西游记》作者。
关于吴承恩是不是西游记的作者,近年来有所争论。现在让我将已报导过的吴承恩简历与上述作者足迹分析来对比一下,看看其对应情况如何?
吴承恩1506年出生于淮安。青少年时,其父常携承恩遍游近郊古寺山林,收集民间故事。而盱眙山则是附近最美的山了。嘉靖29年(1550年)吴承恩中贡生。嘉靖30年(1551—1557)任河南新野县知县。此处离武当山仅100多里,当时朝拜武当山是一种时尚,吴承恩是很可能去的。新野县当时被誉为猴艺之乡。据《新野县志》记载。吴在新野治水,他“尤洞悉水利原委,兴修陂堰,民被其泽,以荐升潞安通判。去之日,民塞道垂其送之。”吴承恩于嘉靖37年(1558年)由河南布政司举荐,经吏部推准,升任山西潞安(今长治市)通判。长治市有一个太行山峡谷风景区,由水平岩层构成。吴承恩必游。嘉靖45年(1566)派任浙江长兴县丞,1567—1568年间受诬下狱。长兴虽在长江以南,但吴在此时间短,受迫害,无游览记录。出狱后去湖北蕲州(今蕲春县)在荆宪王府任纪善(相当于导师)。隆庆4年(1670年),荆宪王去世,吴承恩返故乡,1682年在故乡去世。有报导说,吴承恩在长兴下狱后被朋友徐中行救出,带至河南查岈山,吴对查岈山的奇峰异石及当地的石猴和八戒的传说发生兴趣,在此住了一段时间,当地还留有他住过的“吴公洞”。此说未见史料记载,但查岈山的景色却类似黄山,只是规模小,现为国家地质公园,有小黄山之称,也是电视《西游记》的外景地。据吴承恩对山的描述及他的生活足迹,不排除他到过此地之可能。至于何时去过连云港花果山尚无历史记载,但淮安离此山不远,不需走路,乘船即可到达,旅途不难,来去容易。
此上可见,二者可以对应,这也可作为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另一证据。
4 进一步开发《西游记》的资源
《西游记》已蜚声海内外,吴承恩的足迹亦将把这美丽的光环带往其所到之处,从而,为各地的旅游业提高可信度与光彩。除连云港花果山可进一步确立孙大圣老家的地位之外,盱眙山、武当山、查岈山,山西太行山峡谷等亦可作进一步的开发与渲染。借吴承恩之名,增加景区色彩,以吸引更多游客。
另外,在对景区给予神话般介绍时,还应当结合一些地学知识。而今,我国许多自然风景区同时也是地质公园,对景区山水奇观的地质成因教育已逐步展开。让神话与科学相衬映,不但给人丰富的想象而且给人们以科学启迪。这样,会使旅游事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刘怀玉. 吴承恩生平家世.
政协淮安市楚州区委办公室网页
2
丁建忠,王冬安. 吴承恩任过新野知县. 新华网河南频道
3
蔡铁鹰. 《西游记》作者确为吴承恩辩.
《晋阳学刊》97年2期
4
张海林,刘康健. 西游溯源话查岈.
驻马店日报.
2000年9月30日
The Mountains
in 《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
Chang Renzhi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ianyungan
222001,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characters
of more
30 mountains
in the book, 《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was
studied. The authou’s footmarks
is found
from it. It
is proved
that Wu
Chengen is
the autour
of the
famous book
once again.
Key Words
Mountains 《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
Wu Chengen
作者简介
常任之:男,1938年生,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学会会员,曾任江苏省地质学会非金属矿产专业组负责人,长期从事岩石,构造地质教学与科研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