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原著欣赏

戏曲影视

全国学会

历届会议

续书种种

作者研究

学者介绍

论文索引

专著介绍

版本研究

热门话题

珍奇收藏

民间故事

连 环 画

儿童乐园

留 言 处

名城淮安

专家论坛

研 究 会

 

   

 

 

试论《西游记》之源流

 

《西游记》的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深远、巨大而令人惊叹的。从它问世起,人们就试图探讨、玩味、反思,然而,一直使人望而疑惑、叹为观止。前人的经验、教训证明,探寻它的影响,必然要弄清其源流。追溯《西游记》的渊源,必须回顾它的成书史。
  一般史料证明,《西游记》的成书源于唐代真实的历史事件--玄奘西天取经。唐代僧人玄奘,作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也是西行求法高僧中最著名的人物。他本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缑氏镇)人。他曾在国内游历各地,拜访名师,学习了《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典。由于当时国内对流行的《摄大乘论》和《十地经论》中的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加上后来受新进我国的印度学者波颇密罗多的启发,他得知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有一位佛学大师戒贤正在讲《瑜伽师地论》,能够解惑,于是就决心西行印度求法。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六二九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穿行新疆及中亚等地,历经艰险,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陀寺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三遍,又听讲《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因明》、《声明》等经论一至三遍。先后在那里学习了三年,被推为该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名声仅次于戒贤。后来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又应戒贤之嘱为寺众生主讲《摄大乘论》、《唯识择论》。并勾通当时大乘学说中"瑜伽"、"中观"两家的论争,著《会宗论》三千颂,受到戒贤等大师们的赞许。将回国时,当时统治印度的戒日王久闻玄奘雄才,特地在曲城召开大会,邀请当地十八个国王和精通大小乘佛学的僧侣及婆罗门学者等五千人出席,请玄奘为论主,按照印度风俗,他提出一个辩论主题,任人辩驳,结果历经十八天,无人能攻破他的论点,他由此获得"大乘天"这个大乘佛学权威称号。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他满载而归。据记载,他西行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带回梵文贝叶经五百二十夹,总共六百五十七部,还有舍利、佛像及花果种子。回国后,他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佛教翻译工作,同时将西行经历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该书详细地介绍了印度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宗教兴衰,是研究中亚、南亚历史、佛教和中西交通史的宝贵资料。后来,他的门徒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着重记述了他西行的详细经历。两部书虽然写的是真人真事,但都带有神异的色彩。因为玄奘西行本身就带有某种神秘的传奇色彩。由于唐朝佛教盛行,统治者们大力宣扬,加上玄奘西天取经的伟绩和广泛影响,西游故事便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起来。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西游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因果关系。可以这么说,西游故事正是在唐朝佛教盛行、统治者大力宣扬、玄奘西行的伟绩和广泛影响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而来的。西游故事的产生也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玄奘西行正是《西游记》形成的历史氛围。

当然,我们承认《西游记》是在中国本土上经过历代中华儿女们的辛勤努力而形成的。众所周知,唐代玄奘西行的真实历史事件影响极大,统治者宣扬、佛教徒们渲染,于是愈传愈奇,终于演变为文艺作品。宋代,说话人已经将其作为说话的专题了,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便是南宋时说话人的话本。这是将取经故事引入文艺创作的一种尝试,其中渗透着民间艺人们吸取中国神话传说,志怪小说的因素,如其中猴行者就与中国神话传说中猴精形象有某些类似之处。据李时人考证可知:中国古代关于猴精传说是十分丰富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的种种特征,都可以从中找到渊源。《吴越春秋》中的白猿、《拾遗记》中的白猿、《广异记》中的自称巴西猴的巨猿、《白猿传》中的白猿等等,正说明《西游记》是产生于中国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诞生正说明玄奘印度取经已基本实现由历史故事向佛教神话故事的转变。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于役志》中说:"景佑三年丙子七月甲申,与君玉饮寿宁寺。寺本徐知诰故弟,李氏建国以为孝先寺。太平兴国改今名。寺甚宏壮,画壁尤妙。问老僧云:'周世宗入扬州时以为行宫,尽圬漫之。'惟经藏院画玄奘取经一壁独在,尤为绝笔,叹息久之。"这幅玄奘取经壁画至迟不会晚于宋,当为唐至宋之间就已存在。从中我们也能看到西游故事进入艺术领域内的一个侧面。南宋诗人刘克庄《释老六言十首》(其四)云:"一笔受楞严义,三书赠大颠衣。取经烦猴行者,吟诗输鹤阿师。"(着重号为笔者所加)钱钟书《小说识小》云:"刘后村诗文好用本朝故事,王渔洋、赵鸥皆诽议之。按《后村大全集》卷四十三《释老六言十首》之第四云:'取经烦猴行者,吟诗输鹤阿师。'此诗前尚有七绝一首,并有二事作对。《西游记》事见南宋人诗中,当自后村始。"这些零星材料可以作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出现的基础,也能证明西游故事已愈来愈深入人心、普及开来了。到元代,西游故事已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题材。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有院本和尚家门:《唐三藏》等。钱南扬《宋元戏文辑佚》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根据曲文收养玄奘的长老叫迁安,与朱鼎臣本《西游记》小说相同)、吴昌龄的《鬼子母揭钵记》和《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值得一说的是,吴昌龄的这部《唐三藏西天取经》,可惜在清代已佚失,但从记载下来的题目、正名和保存下来的残曲推测,其内容没有沿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而是一种再创作。再据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锁魔镜》云:"《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元人撰,姓名未详"。又据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齐天大圣》云:"《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明抄本,不著撰人姓名。"又《孤本元明杂剧校例》云:"全书次序,仍依钱氏目录。首元人所撰,次无撰人姓名可确定为元人所撰者……"(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元代磁州窑的唐僧取经瓷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上已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四人的取经形象,正说明一师三徒的取经集体已基本形成。据今人考证,元代还有一种《西游记平话》,可惜已散失,仅有一段《梦斩泾河龙》残文(约一千二百余字)收在《永乐大典》一三一三九卷"送"韵"梦"条,标题作《西游记》,内容与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基本相同。另据当年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朴通事谚解》(汉、朝语对照本)也载有取经故事的梗概,注云:"详见《西游记》。"从中,我们了解到《西游记平话》已写到大闹天宫、车迟国斗圣、黄风怪、蜘蛛精、红孩儿、火焰火、女人国等许多故事。由于"平话"的性质是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西游记平话》的出现说明西游故事已由宗教文学转变为市民文学。此外,当时还有一种民间演出本《西游记杂剧》,据孙楷弟先生考证是元末明初杨景贤的作品。《西游记杂剧》的出现,发展和稳定了取经集团的人物,在相当程度上冲破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宗教文学的思想束缚,体现出市民文学的思想和风俗。例如,其中的通天大圣抢金鼎国公主为妻、野猪精骗裴海棠、黄风山银额将军摄刘大姐等等,虽是妖怪所为,但却曲折地反映出了强取豪夺的社会现状。其中《女王逼婚》一出虽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过女人国一节的发展,但许多唱词和动作都颇有特色,还包含着许多嘲谑之词。再如村姑嘲笑唐僧是个"天生得有眼共眉"的"大檑椎"。孙行者接经,在《金刚经》、《心经》、《莲花经》、《楞伽经》后面来了个"馒头粉汤经"。这些虽然是杂剧惯用插科打浑方法,却正表现了市民阶层对宗教不太恭敬的思想、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作品的宗教主题。 

吴承恩前"西游故事"的演变、发展由此可见一斑,概括起来可以用下列图表显示

 

 

 

 

 

 

元末明初

 

“玄奘西天取经记”

《大唐西域记》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取经壁画”

 《释老六方言十首》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唐三藏》

《陈光蕊江流和尚》

《鬼子母揭钵记》

《唐三藏西天取经》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

“取经瓷枕”

《西游记平话》

 

 

《西游记杂剧》

 

 

如果说,上表基本勾勒了"西游故事"演变、发展的大致轮廓,还是表面的,那么,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艺术经验之源恰恰可以用下列图式来加以说明:



 

 

考察《西游记》的演变史,我们既可以发现《西游记》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杰作,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我们民族的典范之作;又可以看到《西游记》的产生、发展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儿,印度的佛教思想通过玄奘而被介绍进来与我国的佛教思想合二而一并成为《西游记》产生的酵母。而《西游记》也传入国外(如朝鲜《朴通事谚解》)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典型范例。《西游记》的发展也证明,它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锋模范。不可否认,明代文学家吴承恩以杰出的才华、惊人的毅力为最后完成《西游记》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但,吴承恩的成功也正说明不朽的杰作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光辉体现。如果没有明代的社会现实、没有对时代精神的牢固把握,今日所见的《西游记》是难以想见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没有中国上古发达的神话传说故事、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小说、元明杂剧的典范经验,没有玄奘西天取经、中印文化交流,《西游记》的产生、发展也难以想象。从四大名著的影响来看,最早充当中外文化交流光荣使命的当首推《西游记》,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西游记》的价值要低于其他三部,在研究中遭冷遇。现在看来,这种态度应当彻底摒弃。《西游记》的国际影响是很大的,日本、英国、美国、苏联、捷克、罗马尼亚、越南、波兰、朝鲜等众多国家都有译本,仅日译本就达十六种之多,且日本早已两次将它搬上电视屏幕。我国戏剧中专门有"西游戏",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仍然成为今天人们的日常话题。1984年,木偶剧《猪八戒背媳妇》在匈牙利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木偶节上获得最高奖,征服了世界各国观众。中国《西游记》的普及程度也可称得上是首屈一指,无论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无论官员、学者、佛徒、商人、乞丐等,都知道《西游记》,并不谋而合地喜欢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牛魔王、观音等艺术形象。198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试播电视剧《西游记》,造成电影院生意不景气。198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西游晚会"更令人欣喜。1988年中央电视台正式播放全套共二十五集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老少青壮围聚电视机前共同观赏津津乐道,使得《西游记》又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话题。章金莱、马德华作为孙悟空、猪八戒的扮演者成为人们评判《西游记》的媒介。中央电视台在播完《西游记》第二十五集后又播出了《西游记剧组在泰国》记录片,原来第二十四集就是在泰国拍摄的,泰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了热情支持和帮助,看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出现在异国他乡与那里的人们联欢,我们怎么不心潮起伏……中国的"西游迷"可谓多矣,有好多亿,这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由此,我们也能看出中国人民的文化心态、生活风尚。更可喜的是,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已在亚洲电视台正式播出,还有许多国家来购买播放权……

《西游记》的话题实在太多,每一方面都可以写一本书,每一本书又难以容纳其全部思想,真是说不尽的《西游记》!《西游记》的源在中国,这源融汇了中国、印度人民的思想文化。它的流象黄河、长江汇入大海,传遍世界。从《西游记》中,我们既能看到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又能看到人类发展的未来历程。它的魅力是无限的,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将是永恒的。《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份杰出遗产,产生于古代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融合进印度佛教文化思想,完成于中国文化思想较为成熟的明代,其渊源可追溯到上古中国原始的神话传说故事……正由于时间、空间的跨度相当惊人,其中所反映出的文化思想则是多重组合的复杂形态。于是,或云谈禅、或云说道、或云谈理;或从中悟出金丹妙诀,或从中觉出禅门新法等等。关于作品思想倾向,令人更是众说纷纭,争执不休:"主题矛盾说"、"主题转化说"、"安天医国、诛奸尚贤说"、"反映人民斗争说"、"西天取经本体说"、"歌颂反抗、光明与正义说"、"歌颂新兴市民说"、"宣扬心学"、"鼓吹投降说"等等……作为中外文化思想交融而产生的《西游记》造成后代人对其思想倾向的莫衷一是正说明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多重复杂性。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沟通了各个不同的文化层次(民间大众化、文坛典雅化)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包容了各种差异性,做到雅俗共赏、完整统一。时代性、民族性相融,反映出文化观念的永恒性。与同时代西方文学比较,如西班牙的《堂·吉诃德》、法国的《巨人传》、英国的《天路历程》等,它的哲理性更强、所反映的文化形态更宽广,包容性更大,这与它的形成发展的独特性不无关系。它的源和流证明,《西游记》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的里程碑。它的发展正说明文化史的发展实际是人类时代性和民族性融合、汇聚的突出体现。总而言之,《西游记》真可谓源远而流长,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功绩是永恒的。今天,我们应当站在世界文化史的高度来重新估价、认识和反思它。唯此,我们才能无愧于民族、时代!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