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原著欣赏

戏曲影视

全国学会

历届会议

续书种种

作者研究

学者介绍

论文索引

专著介绍

版本研究

热门话题

珍奇收藏

民间故事

连 环 画

儿童乐园

留 言 处

名城淮安

专家论坛

研 究 会

 

   

 

 

关于《西游记》主题的思辨

 

《西游记》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主题一直是人们争执的焦点。建国以来,从"主题矛盾说","主题转化说"一直到近几年来的"安天医国,诛奸尚贤说"、"反映人民斗争说"、"西天取经本体说"、"歌颂反抗,光明与正义说"、"歌颂新兴市民说"和"宣扬'心学'、鼓吹投降说"等等。可谓是众说纷纭,争执不休。再看看眼下形势,新的观点、看法正在酝酿之中。

看来,主题问题的确是一个关键问题。这一问题是整个《西游记》研究走向深入、具体化的前提,如果不尽快弄清楚这一问题,其他方面的研究恐难有所突破。人们的精力、着眼点的集中使这一问题格外引人注目,一方面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则在某种程度上给解决这一问题造成了困难。《西游记》主题何在?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令人满意而统一的看法、意见。

长期以来,人们对《西游记》的主题争执不下,关键在于大都将作者、作品的主观与客观、形象和思想、世界观与创作方法隔离开来,各执一端而造成的结果。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应当是将其各个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脱离作者、作品的实际,又不能抹煞社会、时代所造成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主题的研究既非常重要又十分艰难,这不仅仅是单纯地吃透作品与了解作家思想的问题,而且还必须探究《西游记》的成书与整个民族、时代、社会发展的思想、情理和意识的关系,大家都十分清楚,《西游记》成书过程较为漫长,思想意义极为复杂。在《西游记》的演变、发展中,融汇了好多代人的心血!广大民间艺人、作家和普通劳动者们等等,都为《西游记》的最后成功奠定了基础,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吴承恩的功劳不可轻估,但广大人民的贡献也不容忽略。

翻开文学史,从唐朝开始,"西游故事"就早已在民间流传,先由玄奘取经这一真实事件逐渐演化为民间故事。从宋代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平话》、金院本《唐三藏》到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另外,从欧阳修《于役志》所提到的"唐僧取经壁画",刘克庄的"取经烦猴行者"诗句,到元代磁州窑的"唐僧取经瓷枕"等等。可以清楚地看到吴氏《西游记》前"西游故事"的发展情况。事实证明,《西游记》的最后成功,既有吴承恩的功劳,又有中国从唐宋元明以来广大人民的业绩。这种带有广泛全民性的创造性劳动极为可贵,既为我国第一流神魔小说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又使这部作品具有更为可贵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由于《西游记》成书时间长,流传影响广泛,创作者较为繁杂,所以,思想倾向颇为复杂,对于其主题的探求也就较为艰难。

"西游故事"与吴承恩极为密切,这不仅仅体现在吴承恩是《西游记》的创作者,更主要是因为作者自幼好奇闻,喜欢阅读,搜集神奇怪异的话本、志怪小说、野言稗史,为他了解、熟悉"西游故事"及志怪、神魔小说的创作奠定了牢固基础,这从他的《禹鼎志序》中可以找到根据,可贵的艺术修养,加上深厚的思想基础,替他创作上的成熟,完善打下了良好的根基,熟悉"西游故事"的同时,我们就更应当清楚作者吴承恩的思想情况。吴承恩(一五零零?--一五八二年)生当明代中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封建正统思想--理想世道,清明的政治,贤明的君主,贤能的臣子,恰是他的良好愿望和主导思想。然而,当时的世道却不甚清明,正是奸相严嵩当权,明世宗佞道,任用道士做大官,贪官污吏残害人民比比皆是。清官受难--著名的兵部武选司主事杨继盛对严嵩弹劾。结果系刑部狱三年,最终被弃市。--那是一个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时代。吴承恩满腹经纶,原本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现实终使得他困顿失望。与广大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吴承恩早年也热衷于读书侍进,向往由科举而猎取功名富贵,但是,屡试不中,困顿于科场,四十多岁,才中了岁贡,但终究使他大失所望。后来,他只在长兴做了一段县丞,竟又"耻折腰,遂拂袖而归"。这段饱经风霜的经历,惨痛的境遇,使作者对那一时代,社会的认识就更为深刻。翻开他的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无论是揭露时弊,还是感世伤怀,嬉笑怒骂,不难看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在《贺学博未斋陶师膺奖序》中,他对当时的恶劣风气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

 

夫不独观诸近世之习乎?是故匍匐拜下,仰而陈词,心悸貌严,瞬息万虑,吾见臣子之于太上也;而今施之长官矣。曲而跽,俯而趋。应声如霆,一语一偻,吾见士卒之于军帅也;而今行之缙绅矣。笑语相媚,妒异党同,避忌逢迎,恩爱而汝,吾见婢妾之于闺门也;而今闻之丈夫矣。手谈眼语,诪张万端,蝇营鼠窥,射利如蜮,吾见驵绘之于市井也;而今布之学校矣。

 

多么形象,逼真的一幅画面。恰似半部《官场现形记》。在这里,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到何等地步啊!真是世道沦丧、斯文扫地,弊陋不堪。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多么细致,反映的又多么深刻而细致。在《西游记》中,作者借写天宫,地狱的等级森严,借唐太宗与维护的一段私情交易,弄虚作假,拿河南相老儿金银一库买转鬼魂,私改生死薄等等,揭示其中的丑态毕露,官官相护,肮脏交易等,与此是多么一致。言为心声,从他的《送我入门来》,我们也能看到他的品质和情操:

 

玄鬓垂云,忽然而雪,不知何处潜来?吟啸临风,未许壮心灰。严霜积雪俱经过,试探取梅花开未开?安排事付与天公管领,我肯安排!    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富贵无心,只恐转相催,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漫说些痴话,赚他儿女辈,乱惊猜。

 

这种高贵的丈夫气,宁折不阿的节操,多么让人惊赞,他的一生的确有着"平生不肯受人怜,喜笑悲歌气傲然"的气质。这首诗正是他一生处世的表白,这也正是他创作《西游记》胆识之存在基矗从那宁死不屈,孤傲不驯,大义凛然的孙悟空形象身上,我们是不难找到吴承恩的影子。

吴承恩不愧为封建时代的有识之士。从他的思想及品质上,我们是不难发现的。但是,能否象有些同志所言,吴承恩仇恨那个社会,乃至想推翻呢?我们想,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吴承恩一面揭露了那个时代的黑暗社会现象,并发出"近世之风,余不忍言之也"的愤慨,但,他仍希望"文贤武良""国泰民安"。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正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即希冀"王道""德治"。这从他的《射阳先生存稿》中不难发现。譬如,在《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并序中,提倡"明告诫,振纪纲""上务经国,下求宁民。神民在躬,天曰可对"的"王道之功"。在《寿师相荐斋徐玄六十序》中,盼望"唐虞三代之盛,复见于今日"等等,不正是他的理想、憧憬之所在吗?再翻翻《西游记》,那"人烟凑集""五谷丰登"的玉华国,那大闹三界英雄被压在五行山下,那比丘国的吃人魔王居然也能改邪归正等等。我们不也正可想见作者的理想愿望之所在吗?

回顾《西游记》的成书史,"西游故事"的流传,发展对《西游记》的最后定型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西游故事"的长期流传过程中。广大人民不断地改造,丰富了原有的故事情节、内容。同时也将他们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封建社会的观察认识,对于封建社会的种种丑恶势力的批判和斗争,乃至他们征服自然的理想与愿望也注入了取经故事之中。这便使"西游故事"逐渐由宗教神话转化为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意识及情趣对《西游记》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既继承了"西游故事"的民间文学题材,又吸取了其中所逐渐形成的丰富的思想、道德、意识等养分,更加成功地加以扬弃、发展和完善,终于不孚众望。

中国是一个封建制极为悠久的国家。传统的道德观——即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加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思想一直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唐宋以后,封建的大统一理想之邦一直是人们盛誉的楷模。而宋元之后的分裂动荡则给人们心上蒙上一层阴影。期求安定、安居乐业的愿望仍是人心所向。封建正统观念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以唐宋以来的取经故事的发展来看,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宣扬、赞美一直难以抹掉。伴着历史上佛、道、儒三教同流,会合和妥协。"西游故事"的宗教色彩始终也难以扫除。一直到明代。这种思想和宗教色彩的长久影响,使"西游故事"已趋于定格,无论从作品与观众的关系,还是从作品自身的情况来看,后代人都不能毁弃这早已趋向固定化的思想意识,宗教色彩和基本情节。所以,经过几个朝代的近千年的流传、发展和传播,"西游故事"所包含的思想极为丰富而复杂。中国人民固有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和趣味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

既然理解了《西游记》的成书史,作者思想和作品倾向的复杂情性,就更应进一步弄清作品的实质。吴承恩的《西游记》究竟是一部什么小说?有人说是神话小说,有人说是"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有人说是滑稽小说,凡此种种,大相径庭……说它是神话小说,主要是从现代观点来言的;说它是政治小说是从政治学角度而论,说它是滑稽小说则是就其艺术形式而谈的。各人所站角度不同,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从文学研究的方面来看,各种观点作为探求的尝试都有可取之处,不能轻易否定?但是,作为科学研究应当尽可能接近事实,抓住问题的核心。《西游记》的核心是什么?从作品实际来看,满篇是神魔,奇情异想,但并非凭空而造,确有所寓。鲁迅先生说过《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以有别于一般神话小说,就抓住了核心,但惜于篇幅,材料有限,未能全面而具体化。我们认为《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更关键之所在就是它的寓意性。不妨将《西游记》当作一部富有寓意的神魔小说。

首先,作品虽然写的是神魔鬼怪,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愤世嫉俗的思想寓意。整部《西游记》,初看起来是一部讲神魔斗智、斗法、斗勇、斗力的神魔小说,但透过这斗智、斗法、斗勇、斗力的表面,其内在的思想寓意则较为明了。上面分析了作者吴承恩的思想和创作情况,从中,我们可以想到作者写《西游记》并非一般地玩世消遣,而是有目的的。他写的是神魔鬼怪,但却给它们涂上了现实生活的色彩,作品中所写的九个人间国度,除玉华国外,大都是昏君执政。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据专家们考证,作品中的玉皇大帝就与当时嘉靖皇帝有些相似之处。玉皇大帝供奉太上老君烧丹,嘉靖也用高官厚禄请邵元节、陶中文烧丹等等。唐僧、猪八戒、沙僧、牛魔王、太上老君、玉皇大帝,虽然是现实中难以置信的,但又使人不得不相信,矛盾吗?其实未必。原来,作者是借之以言意,假彼而抒情的。"大闹天宫"本来是孙悟空因玉皇不会用人而引起的,实际上正是隐含着对当时封建统治者及其现实的不满。"大闹天宫"孙悟空无拘无束,正恰好是因为作者心目中并非有推翻封建统治的愿望,而是警世、醒世,让统治者清醒。最后,作品让孙行者带罪西行。也正是说明希望"皇图永固"、"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原来保国安民,惩恶扬善正是作者的本意。

其次,继承取经故事传统、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趋于稳定化的中国人民良好的人生理想和民族精神。这也通过神魔来体现的。众所周知,"西游故事"的发展、完善对吴承恩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整个近千年来形成的中国人民的良好愿望--克服困难、顽强奋斗的创业精神一直是"西游故事"的核心,这不妨可称作为一种"西游精神"。作者基本上继承并加以发扬的。从整本《西游记》来看,"西天取经"占了八十八回,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一切,几乎贯穿全篇,可见作者的胆与识。在"西天取经"过程中,表面上看,不过是神魔争斗,但划破那乌烟瘴气、层层硝烟,我们不难看到,无论什么斗、争、战……都围绕着唐僧,唐僧是取经队伍的首领与核心,俗话说的唐僧取经正恰好是证明。在以唐僧为首的取经队伍中,真正的主角及活跃人物当首推孙悟空,这支取经队伍是个良好的整体,团结一致,战胜来自外界的一切阻碍和自身的惰性,终于如愿以偿。这种克服困难、战胜邪恶,终于取得胜利和成功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艰苦创业顽强奋斗的突出体现。在这其中孕含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又包含了中华民族多么可贵的民族精神,"西游精神"正是中国人民孜孜追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其三,前七回与后八十八回虽然有所不同,且有所区别和差异,但在神魔这一问题上是一致的。力主主题转化与主题矛盾的同志由于只注重于其各自的侧重点、差异,却忽略了其内在本身的统一性。单独分开来看,前七回是写孙悟空的成长史,后八十八回是写西天取经,前者是叛逆的,悲剧性的,后者是妥协的,喜剧性的。有些人由此而得出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是反抗的失败,后来孙悟空投降了神是受了招安,另有些人则认为前七回是"反抗性的主题",后八十八回是转入取经神话的主题。孙悟空皈依佛门是出自主题转化的需要,这些看法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将作品隔离开来。当然,不可否认,前七回与后八十八回有区别,这里的原因是复杂的,容另文论及,但并非有人所云是硬扭在一起的。通观全作品,其思想毕竟是统一的,这统一的标志便是神魔的关系,若站在神魔小说角度来看,前后是和谐一致的。作者的创作本意就在于是将《西游记》重新作为神魔小说来创作的,无论是前七回"大闹三界"还是后八十八回西天取经,都是以神魔为主角,以神魔斗争为主线来安排情节结构的,前后各有所侧重,但都以孙悟空为主角,以他的身份变化,思想发展,成长历程为经纬来表现作者自身的寓意的。这种借神魔而言志抒情的手法不正是寓意化的方式吗?所以,寓意性的神魔小说正是《西游记》的根本而有别于一般神魔、神话小说。

其四,带有寓意性的神魔小说虽然有别于一般政治小说。但常常容易让人混淆。这一方面显示了作者创作艺术的高妙,另一方面与作者本意也有关。从作者本意来说,他是想借作品来抒愤的,但慑于当时政治腐败、黑暗,假如真写成一部政治性小说,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迫害,被处以极刑。要知道明清的"文字狱"是颇为厉害的,所以,他便采用这种较为含蓄的寓意方式来借口谈神讲魔而抒情言态。另一方面,"西游故事"长期以来趋于固定化,从《唐三藏西天取经诗话》开始,神魔已基本成为作品中不可删除的主要内容,作者也难能扭转这一趋势。所以,作品中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确让人难能捉摸。无怪乎,这使得不少人从探索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等实际情况时,要情不自禁地说《西游记》是一部政治小说,表现了要求变革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的政治思想要求;以及《西游记》与王守仁心学有着不解之缘。主旨是宣扬"心学",是一部企图瓦解农民起义的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实质上,如果真正地从作品本身出发,客观地面对《西游记》产生的前前后后与作者的态度和原意,上述的这些看法都是不够妥当的。

其五,作为寓意性的神魔小说与一般神魔、神话小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特定的寓意性。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寓意性就是那几千年来形成的及作者加以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愤世嫉俗、保国安民、企求"皇图永固"和世道清平的良好意愿之所在。《西游记》所孕含的这种深广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是一般神话、神魔小说所难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在中国文学史上,神魔小说是明代小说的一种主要流派,继承了《史记》以来,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传统,吸取唐宋传奇的长处,加以融合而达到完美的程度。《西游记》便是最突出的标志。作者继承了这一文学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难看到,事实胜于雄辩,流传至今的神魔小说,谁能与《西游记》相媲美呢?《封神演义》、《西游补》可谓不可低估的佼佼者,但谁能《西游记》相伯仲?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想,正在于作家把这种高妙而无与伦比的寓意性运用得恰到好处,美妙而难以言传而使然。

其六,《西游记》神魔故事中还充斥着不少宗教的成分,这宗教的背后实质上也大有文章。一方面,主要是作品在未形成前,宗教气氛已较为浓郁,另一方面,作家本意也想顺应当时潮流,借人们热心的宗教来传情达意。实际上,细心者不难发现,即使对神圣的宗教神学,作品中也时常加以嘲笑,热讽冷剌,且不说孙悟空、猪八戒怎样对神佛的挖苦、嘲弄,就连如来也命手下人向取经者要常例钱--美名曰"佛事",那最后长长一串神佛的名单就够我们体会深思作品的宗教色彩了!由于手法之高妙,寓意之隐蔽,含蓄,的确令人想到那神圣的宗教。难怪陈士斌、张书绅、张含章等人能从作品中挖出一些"真诠""原旨"来。看到这里,九泉之下的吴承恩恐怕不会生气吧?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游记》的寓意性就连作者本人也难能想到会给后代人造成那么大的麻烦!此外,有人发现了作者在作品中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手法,并进而言之为《西游记》是一部爱骂人的滑稽小说。如果谈到作品的讽剌艺术性,这恐怕不无启发,但若将其作为作品的本质和关键的性质所在,显然是错误的。至于上文谈到的"西天主体说"是仅就内容主次关系而言的。而"歌颂反抗、光明与正义说",也是基于作品本身所表现的思想意义而论的,不无道理,但都是单从作品某个部分而言及的,这样便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作品本身的本质和特性。

综上所述,《西游记》是一部寓意性的神魔小说。通过"大闹三界"和"西天取经"塑造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既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状,又展示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所形成的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勇于胜利的"西游精神",也突现了作者希望世道清平、社会安定、皇图永固、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和拯救乾坤的入世思想。假如说,这个结论不无道理,较为接近作品客观实际的话,那么,这不妨也作为《西游记》主题的又一说吧!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