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倦归营雅墅

 

唐代以后,淮安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文武举人、进士资格而入仕的有一千多人,如加上那些可备选低级官吏的贡生及荫袭、捐纳官员,人数就更多。据粗略统计,出于种种原因留居他乡或殉职、被祸、罹病卒于任的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其余人等,有因年衰体弱正常致仕的,也有以父母年老而辞官养亲的,还有就是因仕途不得意,厌恶官场如围场,深感浮沉升降的人生劳顿之苦,或不愿卑颜屈膝事上,簿书催征虐下而洒然去官的。返乡后建有园林的又约近归人的五分之一。

    赵嘏诗集中低徊深叹忆山阳,公然喊出“脱却朝衣独归去,青云不及白云高”(《送李给事》),到头来还是抛骨渭南。张耒与先生苏东坡一样,一生被贬了好几回,每到一处,署内只要有亭,便改名“思淮亭”,可见思乡之深,却也未能叶落归根。想必唐宋时官制较严,一入彀中,很难脱身。有明一代,以残杀功臣相始终,以廷杖诏狱为常制;清代文字狱更是株连九族、祸及九泉,恐怖血腥到极点,唯一有点松动的是,一般情况下,弃官如敝屣的人,只要想走,总能掉臂即归。但也有想归而回不来的:洪武年间,刑部尚书杨靖,政绩卓著,为官清廉,却被无辜赐死。嘉靖年间,“才兼经略,功收御侮”的抗倭英雄沈坤,亦遭陷害瘐死狱中。汪廷珍(乾隆榜眼,协办大学士)《望江南》词曰:“北游好,底事忆乡关?何处亭台烟霭里,几株杨柳水云间。 吾衰矣!自问合投闲。红树满林堪觅句,夕阳千顷好投竿。早晚别长安。”然终未能践言,似乎也并非怀禄贪势,不能自退。已官居一品,易箦时,仅一木板床、一青布被,令学生道光皇帝伤感不已。看来他大概是割舍不下师生情意。还有许多人远赴边陲绝域任职,毒虫猛兽、瘴气疠疫,酷热苦寒,劫匪马贼,正当盛年赍志而殁的也不是个别现象。一遇外忧内乱,官员守土有责,以身殉职亦属份内。所以,能历经宦海巨浪洪涛而安然归来,是份福气。弘治户部右侍郎胡琏晚年侨寓山阳,无限感慨道:“城市山林心更远,江湖廊庙意何长?”应是肺腑之言。

    仕多金,士多才。士作为古代劳心者的知识分子阶层,代表时代文化的最高水平,也是社会道德理想的体现者。常有一些士人,将被封建制度压抑的生命能量,被窒息的创造精神通过园林创作发挥出来。如康熙末,许志进任礼科给事中时,戆直敢言,不避权贵,因弹劾两江总督噶礼贪横,而声震一时。受排挤归田后,在八字桥旧宅内,“自辟园亭,手栽花木,具有丘壑。筑来凤楼,居其妾(女诗人陈玉岑,原为金陵世族大家女。许志进与其十分恩爱,终身无子不另娶)。,甲于郡城。”(《茶余客话》)

    有经济实力的仕宦归淮后,无不营造园林,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希望借助于园林中物质性功能建构,摘除傩俑面具,洗去优伶脸谱,摆脱荣辱纷争,卸掉人生枷锁,转向虚静无为的自然中陶情冶性,作精神上的逍遥游。淮安仕宦园占园林比例最大,既不同于盐商园林的镂金错彩、奢华富丽,也不象寒士小筑那么简陋局促,大多可供雅集、赋诗、畜鹤、抚琴、赏画、濯笔、品石、垂钓,是一个游于艺、惬于心的审美理想境界,使人盘桓其中,怡然自乐,以娱其天,甚至煦煦焉不知老之将至。这类园林正是士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作为中国文人理想的生活范式,成了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梦境。

    当然,仕宦造园,有的亦非徒为游观之美,也常借此写其胸襟,见其眼界,显其学问才情,作为社会交往的舞台,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虚荣。也有一些贪官污吏,视买宅造园为销赃一途,类似后来的洗钱,则另当别论。

 

远心园与依绿园

 

    自大运河改接城西管家湖后,城东北的运道逐渐就废了。但旧城与新城之间南北相距一里多,旧有水道称屯船坞,作为冬天漕船从北方回来后泊船之所。其南侧靠旧城北门外为桃花营,东头接山阳渎叫纸坊头,皆元明间纸醉金迷的窟宅。嘉靖三十九年,为了抗倭,在新旧二城东、西侧加筑两道弧形城墙,使三城连为一体,凡桃花营、纸坊头诸处皆入联城内,生意锐减,秦楼楚馆逐渐星散,地转荒僻。万历年间进士、礼部郎中张世才,因所谓“争国本、议大礼”(反对立福王为太子),得罪郑贵妃,中年即弃官归里。其家本簪缨世族,原宅在旧城北门内,有百花厅诸胜,又于联城东纸坊头新建远心园。主体建筑为三层高楼,下临陆家池,署曰倚楼,以纪念赵嘏(取自其成名诗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山阳县志》称:“雉堞高环,澄波倒映,杨柳芰荷,香风不断,不减竹轩之”。其园中垒有假山。还有一处环碧堂,其东有奎照阁,所谓“轩阁面面碧纱笼,凌虚仍在水云中”。周围有王家池、陆家池等小湖面,临池有晤羲轩,“迁谪不如归去好,陆家池上晤羲轩”是也。主人常和友人月夜游湖,“中年未厌看山兴,野浦还从泛月舟”,悠哉游哉。其弟张世和则在清溪馆旁临万柳池建了一处别墅,称一沤广(读yǎn)。张鸿烈《万柳池绝句》云:“深种菱花浅种荷,一沤广外月明多”。数百年后,《淮阴竹枝词》还把它挂在嘴边:“深种菱花浅种菰,一沤广外戏轻凫。年年六月荷香醉,郎打鱼儿侬打蒲。”

    张世才一儿一孙皆为举人,户部主事,“故园花自好,早计返淮干。”亦都早赋归去来。到了曾孙张新标(字鞠存,号淮山),刚中顺治六年进士,立即上《除蠹恶以靖地方疏》,惩治了作恶多端的漕督衙门“五虎”,大快民心。后任吏部考功司主事,无辜受牵连,谪为黑水监驿丞。其《寄怀诸叔》云:“家园频入梦,杖履忆重游。杨柳桥边月,芙蓉岸上楼。……徒自悲行役,烟云一望浮。”诗中已萌退意,而其后的《归梦》诗:“梦绕青山旧,愁添白发新。无才安宦拙,有道合家贫。别业留丹灶,荒台检钓纶。故园招隐处,应忆欲归人。”则归意已决,大概不久就回乡了(晚年举博学鸿辞亦不就)。在少时读书的东溪草堂附近另构新园,以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有“名园依绿水”句,取名依绿园。园西为普光禅院,隔着宽阔的湖面,东北与黄家山斜对,东南为南园,西南为一古木荟蔚的绿岛,即后来的荻庄。出后门不远接东溪草堂。南面突出湖中,正门临萧湖烟水最阔处,门阶即码头。西南三楹正楼极宏丽,名曲江楼(唐开元名相张九龄,韶州曲江人,有《曲江集》传世,楼名系数典不忘祖之意)。《国语·楚语》曰:“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可为此楼注脚。晴日每一登楼,萧湖风光尽收眼底:近处楼台如簇,山亭如绘;湖面波光闪烁,银焰金鳞;涟漪随风,画舫穿梭。东南远望重城,万雉连云天际浮;西眺运河高岸,千帆出树烟中没;正南隔莲花街,隐约见钓台雾锁,寺塔云绕。而当星月皎洁,倚楼极望,则雁阵落平沙,晚钟出烟寺,袅袅柳丝,星星渔火,楼台明灭,上下相映。湖上一切物象都在摩荡,幻化,隐藏着一种生发无穷的神异魅力。面东也有楼三楹,即云起阁,俯临湖面。乾隆中叶,淮安府学教授史梧冈解任后,曾客居此楼,夜半见萧湖中一团巨大的火珠腾空飞去,不知是何怪物。西首面南三间曰娱轩。西南船房六间:东曰水西亭,西曰半亩方塘。又北首,有亭翼然,曰万斛香。

张新标之子鸿烈(字毅文,号岸斋),康熙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辞授翰林检讨。曾上疏朝廷,请减少宫室营造,禁止滥伐森林古木,虽未被全部采纳,但也未获咎。不久即归来专心著作,有《河道疏略》、《曲江楼集》、《淮南诗钞》等。尤其是自宋嘉定以后,山阳一直未修县志,他用了数年时间,大江南北,收集精核史料,终成《山阳县志稿》。据《金壶七墨》所记:方望溪、王墙东、查伊璜诸名流过淮,常住此园,会文赋诗。当时一些著名大吏与主人交往亦很密切,周亮工“细雨难催孤棹去”,宋荦“别墅追随访谢安”,皆见于游曲江楼诗中。某年中秋,园中大宴海内名宿数百人赏月,歌舞焰火杂技竞陈。萧山毛奇龄恰避祸于淮,化名王彦方,得与盛会,当场挥毫,写下洋洋洒洒的《明河篇》,因此被好友施闰章(张新标同年进士)识破行踪。丁晏《萧湖曲》:“萧湖瑟瑟春波绿,中构名园曲江曲。飞檐架阁耸凌霄,水榭廊三十六。自从吏部起新楼,金管词人擅胜游。萧山赋就明河曲,皓月连湖万顷秋。”即吟诵此事。曲江楼的名气太大了,以致湮没了园名“依绿”,而成为园的代称,出现在许多名人诗文里。园门设在湖中风景绝佳,又远避尘嚣,但遇大型集会毕竟交通不便,为此,专门在竹巷街魁星楼左侧建了一个专用码头,并立石坊,额曰“曲江初步”。其东南滨湖,烟波廻环,水面宽达一里许。每当曲江楼文会宴集之期,画舫咸集,客人多以此为津渡。

    世间无不散的筵席。到康熙三十年后,张家已渐不支,不久,以曲江楼为主体的别墅新园就售给了程朝徵,自家仍居原东溪草堂。从鸿烈子张坊《七夕曲江楼》“密柳丛篁拥一楼,碧溪新涨入初秋。争言问渡当兹夕,谁复浮槎续旧游?”诗中可看出旧主人的落寞心境。

    作为淮安历史上最著名的园林,曲江楼正在上演它的后半部辉煌,而东溪草堂则洗尽繁华,进入另一种境界。“两水湾环太史家,门临北郭带烟霞”。杨晴西曾携好友徐北山拜访舅父张鸿烈,诗云:“曲水虹桥一径通,怪藤蟠屈小山中。亭台冷僻无官况,书剑追随有古风。爱客热肠倾琥珀,怜才青眼涤梧桐。词场久已悲零落,谁和淮南老桂丛。”临东溪的天佑堂,麈柄清谈,高敞可观。红药轩一栏芍药亦可赏玩。张氏在此又居住了七十余年,直到张剑(鸿烈孙)中乾隆十五年举人,十余年后下世,才门巷尽易,旧第无存。

 

 

 

邱象升(字曙戒)顺治十二年进士,后任翰林院侍讲,外放琼州、武昌府通判。其弟象随(字季贞),康熙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辞授翰林院检讨。兄弟齐名号“淮南二邱”。其家在西长街,宅后有桐园,中构纯石假山一座,曲榭廻廊接荷池,绿竹环绕菉荫轩、玉蕊亭俏立花圃,浩观堂则面山临池,联曰:“烟开晓嶂青当户,风引春波绿到门。”园中书斋极多,如邱象升的南斋、象随的西轩,握云斋、澹然居、十一声山房等。储书极富。诗人刘沁区(字水心,盐城人),久任邱氏塾师,其描述桐园:“长夏园楼不厌深,宛从水郭见山林。”“梧竹阴阴洞壑藏,珠小阁晚生凉。”邱象升子名迥,生性澹泊,不求闻达。其言志诗云:“千载读书人,吾爱五柳生。”“营营苍蝇志,楚楚蜉蝣身,惘惘不自觉,琐琐复何论。”《园居有怀》云:“偶临白水心如印,除却青山眼倦开。”迥子谨,号浩亭,曲江十子之一,亦淡于荣利,只短暂出任六合教谕,即回家吟诗著述,有《浩观堂诗集》。四方名流过从啸咏,乐在其中。邱氏代出诗人,邱兢、邱烿、邱奂等皆有名。后桐园卖给他姓,子孙散迁各处。如曾任临淮训导的邱广业(号琴沚,心如父),迁家至河下镇杨天爵巷,园中有卧云居,原额为好友潘四农所题,后包世臣为其孙补书。其弟邱广德则在竹巷街构小桐园,以追思先人桐园之胜。

    咸丰元年,著名学者丁晏转购得桐园部分旧址,改建半亩园,包世臣为其颐志斋书联曰:“读古今书,友天下士”。其子丁寿祺咏桐园旧海棠云:“铁干丰姿二百年,花开最好晓春天。晴阴已见孙枝秀,万点胭脂滴露鲜。”故将书斋取名为双棠书屋。其弟寿恒则有漱经斋。

 

黄 家 山

 

    黄申(字甫及)曾任宏光小朝廷鸿胪寺卿,宅后有园名舫阁,泊于萧湖水滨。明朝遗民常在此聚会。阎古古《至淮上黄甫及招饮》诗云:“海内名流似草删,独留君作古殷顽。穿廊竹石多云气,出土尊彝带血斑。”其族弟黄宣泰(字兰岩,顺治六年进士,官至宁夏兵备道)的止园与舫阁相连,亭馆台榭居东湖之胜。

止园门隐东溪极清幽,张养重诗云:“小港通幽处,深林隐曲池。”进门荷塘,修竹清摇,勾栏赤绕,砌点玲珑宣石,有裕素堂、春星楼、晓秀阁、松台、回澜阁等。土山一座,乱石裸置,遍植红梅,曰梅花岭,俗称黄家山。山脚梅花坞有亭西临萧湖,曰西亭,游舫可直达亭下。杜湘草《自湖心寺归泛止园》云:“朝来水添三尺强,小船直到梅花坞。”山腰梅林中有岫阁。山巅绿草丛中矗立瘦削玲珑的湖石一座,高约三丈,风姿绰约,远望如凌波仙子,名曰美人峰。游人攀至梅花山顶,可立可倚,可坐可卧。杜湘草就曾“倩云扶醉登巅,倘留连,小倦藉嫩草,一枕高眠,懒周旋,人人唤我烟火神仙。”山上有泉,沿石壑下注湖中,故游人词中,又有“堤软沙明,柳暗梅鲜。憩黄家亭子,看白石细泻清泉”句。《清稗类钞》有两则:“山阳黄大宗,名之瀚,游楚,尝月夜破浪江行,为戍卒所追,扣舷吟啸,神思自若。”“黄大宗状貌奇伟,黄冈王昊庐少詹泽宏见之,叹曰:‘风神超逸,卓有父风’”说的就是黄兰岩次子。黄大宗与张鸿烈、杜湘草属同类人,性豪迈,好交游,真心待客热情到极致,每日停骖投辖,忙得不亦乐乎。曾于九月二十九日举办展重阳会,外地来宾达数百人。客游止园赋诗为文甚多,出了几部游园诗文集(大宗早逝,挽之者亦众)。张鸿烈《早春过止园探梅》云:“东湖春水绿初添,闻说梅花已覆檐。小艇缓随飞鹭入,深杯低拂柳条纤。盘飧菜共银丝错,艳曲箫吹阿鹊盐。只道君家多善酿,山堂频醉莫相嫌。”

    乾隆年间,盐商曹岂麟从程氏手中购得止园后,改称曹家山,因美人峰被其族人强购去,岭上补砌楼阁,所谓“红梅乱点石楼香”。止园绝胜处正在登高眺远。王梅坡《登曹家山远眺》云:“绿树重重衬远洲,碧波深处漾扁舟。游人尽道湖中好,我爱长河帆影幽。”原注:“土山外即萧湖,湖外即运河长堤。远舟帆影冉冉而过,真如画景,夕阳眺望殊畅幽情。

 

阮园与勺湖草堂

 

    阮葵生(号吾山,乾隆举人)先祖阮武德以武功显,明初由江西清江迁淮,入藉大河卫。隆庆中,有阮嘉林曾任云贵道监察御史,阮氏从此弃武习文。明末,阮晋(字鹤缑,葵生曾祖父)“少时与阎若璩同受业于靳茶坡。荐鸿博辞不就。客徐东海家,交满天下。而一门之内整齐和顺,群从子弟朴素攻书,不与户外事,亦不晓赌博游狎。戚友过则茗话小饮,平常蔬果,无丰肴无美酿。无世俗市井之谈。巾衫鞋袜皆家中自制,无购自市中者。”为当地道德传家的典范。阮晋长子应商,康熙四十一年进士,任吏科给事中。次子应韶无功名,但儿子学浩、学浚及孙芝生(葵生弟,出嗣学浚)皆成进士。所以乾隆时元宵灯会上,有人出谜面:“阮氏一门”,打一出戏名,谜底《四进士》。阮学浩(字裴园,葵生父)在湖南学政任上道德文章誉满三湘,以亲老辞官,归来后,筑娱萱亭,“奉侍太夫人尽孝。与老友周蓼圃、陆竹民、周白民、吴山夫诸先生相唱酬宴饮,以遂林居之乐。”后在勺湖东北隅建草堂讲学,“嗜学之士争愿执业,游门下者众。”弟子多达数百人。人称“文阵雄师,虎步龙骧。云霞锦绣,高绝流俗。声望冠大江南北”。

    《茶余客话》记载自家园林甚详:“先征君鹤缑先生宅在新城。宅内有水园,南有山园。曰:冬青楼、双枣轩、经堂、修竹廊、自吟亭、古香楼、松石斋十余处。又夏云草堂在东村,蓝丘草堂在南庄。先大夫于壬申岁移居城西北隅,家塾东曰咏素斋,西曰七录斋,为愚兄弟读书处。勺湖草堂则水面数椽,讲学论文之所。其春风亭、瓣香书屋、鲁呗亭,皆门弟子所增葺也。”其《勺湖草堂歌》有句云:“当时未识欢娱好,宦游始觉乡心绕。下山泉异在山清,出岫云怜归岫少。南北东西马首分,荷衣焚尽愧移文……”此诗成谶(预言),阮葵生后果然死于刑部右侍郎任上,未能实现归隐勺湖的夙愿。

 

诞 鹤 园

 

    原名南园,俗称汪园。盱眙汪云任(字孟棠),嘉庆十二年中举。其姬人张瑶娘出身青楼,能歌善舞,雅擅琴棋书画,更难得志同道合,汪引为红粉知己。十六岁来归,两情缱綣,形影不离。二十二岁随夫进京赴考,汪落第,姬病卒于宣南旅舍。汪不忍就地蒿葬,直等到秋天方搭漕舟载榇南归。回乡途中,血泪和成《秋舫吟》三十首,一时南北传抄殆遍。泰州知府仲柘庵将其编为传奇《冰绡帕》,江湖艺人到处搬演。嘉庆二十二年,汪云任中进士,历任苏州知府、陕西按察使。有了丰厚的财力,便姑苏选样,太湖采石,依都梁峰峦之势,于1828年在张瑶娘埋骨之所起造诞鹤园,三度春秋,建成江淮间最大的私家园林。东南秀峰绵延,西北淮水环绕。借自然山水之秀,集南北园林之长,山水泉林,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各得其宜。园内有碧莲峰、木兰堂、玉成宫、逍遥楼、桃花坞、汪氏祠堂等数十处景观。汪云任卒于瑶娘逝后三十九年,曾请名家为瑶娘绘像,每日焚香晤对,其《铸情集》中有句云:“两粤三江宦辙随,老怀一日总难离。”如此痴情亦属难得,倘如方志所载,确是一循吏的话,则无间言矣。

    麟庆《汪园问花记》云:“汪园在第一山东八里,为孟棠观察别墅。余同王莲舟太守、蔡石渠游戎往游焉。仰而登山,俯而涉溪,凡数折,始至园门。则见倚门架楹,决泉成沼,台榭亭宇,制作合度。其铁干红萼,横斜穿插,蔽岩而抱阁者,梅三百树也。萧疏披拂,舞风捎云,迸石而荫檐者,竹万竿也。杂草名木,不可悉数。樱桃成林,花时剪绒错绣,飞屑满径。仰见笠山,矗置东南,与第一山峦岫相延属,环青萦翠,若为园树作屏障者。江北名园,允称第一。”《蠙庐诗钞》尝记南园诸景而系以诗,有梅坪早春、兰田晓露、斗笠山种松、海棠巢夜饮、桃花潭修禊、樱桃湾消夏、柳桥烟雨、白云台独立、藕泮风香、鹤砦携琴、孔雀栏日影、双桂坡秋月、清听楼晓钟、红叶村望淮、竹径归樵、小珊瑚斋看雪等,可想见当时林壑之胜。1938年,日寇占领盱眙,彻底毁于战火(现为都梁山公园)。

    同时盱眙又有偶园,麟庆亦记道:“邑人王荫槐所筑,在第一山之麓,较汪园为狭,而轩豁过之。前临后街,入门为铅山堂,堂之厢为半舫斋。循铅山堂西迤南行,左巨屋三楹,向北,辟南牖外为荷池。池上岩有松、桂、梅、竹、海棠、丁香,竹篱间之忍冬、锦带遍篱上。迂回曲折,石级十数,达延春门,门北向,已见淮流矣。又西南为紫藤花馆,绕以回廊,庭植紫藤一株,近百年物,绿荫蔽空,飞英积地,皆尺许。由廊而东为春晖堂,迤东北为庐。堂面山,石磴嶙峋,上为美哉亭。亭后山岩遍植牡丹,花时如锦绣。亭左右丛桂,古香袭人。由山石东转,又上为挹波台,园之最高处。由春晖堂循堤而西南,凿石为渠,曰霖红涧。有桥跨渠上,曰谷雨桥。两岸绯桃杨丝相掩映,榆柳参天数十株,皆合抱。桥南石屏高数丈,屏依岩,岩上遍植迎春,黄花下垂,数十武一色。由岩东拾级而上,历椿岩桐径,亦至美哉亭。登高俯视,市廛鳞次,万瓦参差。东北危堤一线,红栏映水者,安乐桥也。琳宫矗立,高跨岩巅者,慈氏山也。天末一峰,若隐若现者,下龟山也。天光云影,一碧万顷者,万岁、塔影诸湖也。园大不过数十亩,而山川形胜,一览无余。苏轼诗云:‘江山虽有余,亭榭著难稳。登临不得要,万象各偃蹇。’斯园可谓登临得要矣。春秋佳日,觞咏无虚,寓公胜流,乡邦俊彦,咸萃于此。”清军格洪额部以剿捻为名驻兵盱眙,将所有值钱的古建筑拆卖一空,汪园荡为丘墟,偶园也仅存遗址。

 

 

 

    前后有两座刘园,前指五世巍科刘家,在河下镇菜市桥,与此无涉;后指刘鹗故居,当地称刘道台寓,在旧城高公桥西,拥有140余间房屋,原是明末漕运总督朱大典园邸。同治五年,刘鹗父亲刘成忠(丹徒人,开归陈许郑兵备道)从廖氏手中购得。

    刘鹗不仅是以《老残游记》闻名的小说家,对古文字学也卓有贡献,辑有《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藏印》等书,对古代货币、泥封亦有研究。1901年起逐步收藏了五千多片甲骨,第一个破译出34个字,并首先断定是殷商刀刻文字,更无私地将所藏龟板文字拓印公诸于世,供中外学者研究。

    刘鹗故居由南而北,分正宅、花园、后宅、西宅四部分。正宅门楼及两边的高墙,用水磨青砖、白灰嵌缝砌成。高高的青石台阶上,两扇黑漆大门,北面是六扇屏门,上悬“太史第”金扁。大门西边,为坐南朝北的门房及三间轿厅;东边,有一角门连接花园长廊。进入屏门即见一大院落,有影壁一座,在其中轴线上方有一圆形镂空砖雕,万字边框中腾起一条龙,昂首伸出墙外。影壁西边,有三间穿堂,其中门为二门,两边有一对飞出来的石鼓,白矾石刻成三狮盘球的石雕。北面亦是六扇屏门,方麻石铺的院子内,坐北朝南的原画杉大厅,是此宅的主体建筑,重檐飞甍,青砖黛瓦,兽头滴水,山墙檐口,各有砖雕。南墙是十八扇落地长槅,前卷后屏。层阶高槛,中间柁梁绘有彩色图案,每根椽子都有豪华的画砂(先打肤色粉底,再用朱笔描出自然木纹)。大厅屏门后的夹弄东山墙有一小门,也可通花园。

    《老残游记二集》第七回:“却说老残的家,本也寄居在他姊丈的东面,也是一个花园的样子。进了角门有大荷花池。池子北面是所船房,名曰‘海渡杯’。池子东面也是个船房,——面前一棵紫藤,三月开花,半城都香——名曰‘银汉浮槎’。池子西面是一派五间的水榭,名曰‘秋梦轩’。海渡杯北面,有一堂太湖石,三间蝴蝶厅。厅后便是他的家眷住居了。老残平常便住在秋梦轩里面。无事时,或在海渡杯里着棋,或在银汉浮槎里垂钓,倒也安闲自在。”

    据刘德馨先生(刘鹗侄曾孙)回忆:五间水榭居中一间为秋梦轩,一色楠木落地长槅,其余四间,上部是吊窗,中部是固定的大玻璃窗,下面是披水板。南边两间为统间,是书房兼卧室,最北一间西壁有门,可通画杉大厅夹弄。轩外走廊临池的一面,有美人靠。秋梦轩直对海杯渡船头,由此下石舫。中舱较宽敞,南北都是冰梅窗棂嵌玻璃,窗下各有一张嵌黑大理石的金丝楠木桌,南为象棋石盘,北则围棋石盘,西边是一张琴桌,东面有一木榻。往东由船梢可下银汉浮槎,形成一个自然的曲折。所谓一堂太湖石,包括东西两座假山和连接二者的飞架石梁,假山西还有一支高出屋面的石笋,名百果峰。石笋北面有金桂、紫荆各一株,假山北也有桂树,金秋送爽,满园飘香。三间朝南的歇山顶建筑,即蝴蝶厅。屏门北又是个大院,白石甬道两边花坛内,种植由河南带回来的牡丹、芍药,以及各色月季、菊花。厅后六间朝南带廊的堂屋,及两楹朝东的小楼,就是家属居处。堂屋后面,植有多株梅花与枇杷,一棵银杏高数丈。西南有一角门,通后宅。

    光绪八年,常镇通海兵备道沈敦兰卸任后,与刘成忠等人一样,没回原籍,而是以二万两白银在山阳旧城东朱雀桥边购得一巨宅,房屋七进二百余间,宅东为花园。据说沈敦兰的父亲沈道宽身为翰林却无力构园,引为终身恨事,书斋名曰话山草堂,自署额曰:“买山无资,徒托话言也。”因此沈敦兰将园命名为“遂园”,以承先志。进园即见南北两厅,北为三间蝴蝶厅,四面回廊,为宴客之所。南为一大片竹林,林边竹厅,墙壁皆用竹片护面,极光洁雅净,为主人书房。两厅之间是小花园,植四时花卉。园东又有一门,门内古木参天,一条小溪蜿绕其中,架有三桥。荷池水榭,假山亭台,错落其间。夏日游客泛舟园中,常竟夜忘返。沈府家人李学增原籍武进,后随沈敦兰来淮管家,继娶山阳程氏为妻,生二子,幼子即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晚年携子迁居镇江。

这一时期,寓淮官宦比较著名的园林还有山东巡抚张汝梅(其子为袁世凯妹婿)的张园、路山夫的苇西草堂、黄海长的借竹宦、黄海安的听秋馆等。左宝贵在平壤英勇捐躯后,手下总兵马峻庭(云南回族人)护送其一只朝靴回淮建衣冠冢,与河下人建立了深厚友谊,遂在罗家桥古清真寺北买了一处旧宅,建园林绿桐精舍,弃官在此隐居。

 

裴 公 馆

 

    裴荫森(字樾岑),原籍阜宁,同治进士,官至福州船政大臣。为加强海防,多次与左宗棠联名上疏,坚持中国自己造军舰,与力主向外国买船的李鸿章政见不合,处处受其刁难与排挤,后改任光禄寺卿,愤而辞归。其家在河下镇白酒巷尾,北接姜桥巷,人称裴公馆。大厅曰绿野堂,左宗棠书额。院中老梧二株,修竹数百竿,葡萄紫藤满架,樱桃、垂丝海棠各一株。每逢春夏之交,绿色满庭,即使日午时分过其下,浓荫遮日,难得一见碎天。有轩在厅之西,为朝南瓦屋两楹,其孙裴楠取名为卧风轩,取陶渊明“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之意,并集《兰亭集序》帖字为楹联云:“虚竹幽兰,得此可为觞咏地;风和日永,于斯当诵古今文。”轩中四壁罗列图书,笔床茶灶,外置一短榻,三四月间,紫藤怒放,蕉绿上窗,兰蕙数盆,悠然有韵。曾绘有卧风轩图,题跋甚多。王锡祺曾云:“樾岑先生理学名儒,尽心为国,任船政时,筹造某战舰心力交瘁,惜甲午大鹿岛一战后,督海军者献以媚敌,与祺谈及,辄扼腕慨叹不置。”马关条约签订不久,裴荫森悲愤忧郁而逝。丧事办得很奇特,至今仍藉藉在人口:灵堂不见一僧一道,丧棚内聚集全城纸匠,扎了大小军舰百余艘,“烧七”之日,堆满马房空地,一炬燃,浓烟滚,火光染红半边天。观者如堵,为之欷歔泣下。据说携百舰赴泉台,与小日本再决一死战,是老先生的遗愿。此后不久,裴氏子孙连遭数丧,被人忌称为“鬼宅”(亦有搬兵助战一说)。淮安诸名医会诊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竟是绿荫太重,终年不见阳光所致。其家遂再迁至城内双桃柳巷,仍有卧风轩。

 

白 云 楼

 

常言道:官久自富。但冷官、闲官则未必然。淮安历史上任教职(教授、教谕、训导)的穷官比较多,清如淮水之廉官也不少。“不义且富贵,于我如浮云。”张耒从其父亲到自己三个儿子,一家五人皆为进士,竟贫困到连一处象样的宅院都没有,以至楚州刺史看不下去,要给他建安居房,还被他谢绝了。(《广舆记》载:“张耒,字文潜,楚州人。丰仪秀伟,弱冠有文名,尤长骚赋,官起居舍人,坐党籍,家贫。郡守欲为治产,坚谢之。”)这种事情在古代文人中其实不足为奇。山阳周龙官是位久任翰林编修的博学纯儒,终身固守“苟取一文,不值一文”的道德信条。为济其贫,乾隆曾派其任广东乡试正考官,他也不肯昧心发“广东财”。致仕后,广东士林感其德,聘为书院山长,归淮时,特意多付一月薪水。他坚拒未收,上道过庾岭后,发现人家暗中还是多给了银两,仍遣仆送还。平时又不肯谀墓媚寿鬻文获利,为人狷介如此。其晚年《避水》诗云:“黄水横冲溢故津,荒村暂避出城。可怜白首清华客,也作穷檐乞食人。”七十多岁老翰林,遇水灾竟至逃荒而死,子孙一直流落他乡不得归。

    康熙帝曾说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银子来源主要是指各省、府、县征收税赋上缴后的“羡余”,由在正额之外,向百姓加收的粮耗、银钱火耗所构成,除用于送往迎来日常开支外,多被官员给自己发了奖金,虽不合理却不算犯法。但也有许多追求完美、一清到骨的人,正俸之外,耻取百姓一丝一毫血汗钱。

    最有名的廉官是河下镇白云楼主人。楼在中街文昌阁侧,与运河一堤之隔。二椽草阁,推西窗即见高堤白帆,飞驰如云(楼名取眼前实景,并非陶弘景“岭上多白云”之意)。楼上藏书,楼下为客堂。小院中无泉无石,惟一棵皂角树大可合抱,春夏之交,浓荫密布,旁植花木,颇幽洁。这就是万历举人岳钟秀(字完懿)的书室。徐嘉《遁庵丛笔》云:“岳完懿大参,两中会试副榜,授德化县。母病,目睫不交者三月。以忧去官。起复新野县,擢天下清官第一,行取刑部主事。新野官库有羡金六千两,濒行时,吏持以进,完懿叱退之,封识而去。晋甘肃参政,致仕归,囊橐萧然,至不能备舆马。杜门著书,人罕见其面。甲申之变,已耄老,尚与抚按官练义勇,乘城固守。著《白云楼诗集》、《守城要略》。”曾任新野县令、刑部主事、云南澜沧兵备道,直至以甘肃参政退休,竟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近八十岁尚组织练勇,登城抗清,卒祀乡贤。盖棺论定,不愧“天下清官第一”,也无愧为淮安乡贤。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