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原著欣赏

戏曲影视

全国学会

历届会议

续书种种

作者研究

学者介绍

论文索引

专著介绍

版本研究

热门话题

珍奇收藏

民间故事

连 环 画

儿童乐园

留 言 处

名城淮安

专家论坛

研 究 会

 

 

 


七、“义识’乎?“义释”乎?“义激”乎


百回本《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回目,上句为“猪八戒义激猴王”,今见的众多新刊行本莫不都是如此。但是,我们如果翻检一下明清时代的各种《西游记》版本,原来情况甚为复杂,即并不都是“义激”,有的作“义识”,还有的作“义释”。究竟应以何者为当呢?

现存最早的明刊本世德堂本中,此回在总目录中为“义识”,而在正文目录中却是“义释”,同书中两处竟不一样。在明代两种简本中,杨闽斋本情况与世德堂本完全相同:总目作“义识”,正文目中作“义释”;唐僧西游记本正文目同样为“义释”,总目却因缺佚而不知,不过据情推测,极有可能也与杨闽斋本一样同为“义识”。另外,我所见的两种不同版次的李评本中,情况也一样,总目都作“义识”,正文目都作“义释”。这就是说,在今见的各种明本《西游记》中,都不是“义激”,而是与此不同,总目是“义识”,正文目作“义释”,二者不一致。

那么,是何时改成“义激”的呢?据我查实,是从清代刊行最早的《西游证道书》本开始的。证道书本的总目录和正文目录都是“义激”,而非“义识”和“义释”。但此后的各种清版本中情况又不同。总的说,各本的总目录都作“义激”,而正文目中则有的作“义激”,而有的却是“义释”。其中,在清末民初最为流行的光绪年间刊行的味潜斋本《新说西游记》,就是总目为“义激”,正文目作“义释”。

所有明本第三十一回总目录是“猪八戒义识猴王”,正文目作“猪八戒义释猴王”,这是一个差错。首先是世德堂本错;其次是别的版本跟着错,特别是李评本,居然也未发觉;至于清本中,经证道书本统一改为“义激”后,此后各种直接翻刻本或间接翻刻本在总目都改“义激”的同时,居然在正目中依然还有沿袭明本的“又释”,这当中的原因,实在令人费解。而其间的《新说西游记》,照理它是沿袭明本(主要是李评本)而翻刻,但张书绅在翻刻批笺中竟又吸收证道书本的“义激”,而摒弃了“义识”和“义释”,也颇出人意外。

据此,我们就有必要来研究两个问题:一是明本以“义识”或“义释”作回目正确吗?二是汪道书本改为“义激”合理否?

先说其一。明本总目和正目分别用“义识’、“义释”,以致不统一,无疑是差错。但是,“义识”也好,“义释”也好,都有其合理性,都与正文内容有所呼应。就“义识”而言,是指猪八成原以为行者被逐后不肯出山救师,一直等到对方答应后途经东海,要下水洗净身上的妖精气;使师父满意,他才“始识得行者是片真心”,猪长老才开始悟到他对猴头的误解。就“义释”而言,“释”是指消除,即消除猪八戒和孙行者之间的成见。当然,二者对比,“义识”比“义释”为好。因为“义识”体现了褒猴抑猪的意味,而“义释”却流露扬猪贬猴的倾向。

再说“义激”,证道书本在将明本翻刻成节本时,改动第三十一回回目,是必然的。要么“义识”、“义释”二者取一,使之总目和正目一致;要么摒弃二者,另择新句。应该承认,证道书作者是有创作修养的,他将回目改定为“猪八戒义激猴王”,决非偶然。因为正文中不仅有猪八戒“激将”的具体而生动的描写,而且证道书作者汪憺漪对该情节是非常欣赏的。汪氏曾对此连加批赞,如:“呆子何尝呆来”,“绝妙激法,大胜卧龙之激周郎”。因此,证道书将此回目改为“义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不妨说是符合实际的。

现在要讨论的是我们当代新出版的各种《西游记》是否有必要全部采用“猪八戒义激猴王”?我以为当然不必,而应该分别不同情况来对待。首先,凡是像证道书本为代表的清版《西游记》新校点本,可以用“义激”,即使个别版本正文回目原是“义释”,亦可统一为“义激”,因为这是清代版本的本来面貌;其次,凡是以明版《西游记》为底本的新校点本,则不必采用后出的“义激”,而应该从底本的原文“义识”、“义释”中择一。特别是那些强调要尽量保持底本原貌者,尤应如此。然而二者以何者为好,我前已提出,当以“义识”为上。而且,照我看,即使将“义识”与“义激”对比,“义激”固然非常形象,具有生动性;但“义识”却更富有耐人寻味的意趣。我们不妨往深处细细想一想:猴王难道真是不想再过问取经事,而只是被老呆一“激’才下的山吗?也许猪长老会作如是想。其实,孙行者如果存心不再出山,那么任凭猪长老左激右激,恐怕仍是不能奏效的。因为猴头所以被唐僧贬逐,就是由于八戒挑唆之故;所以当老呆来请他下山时,行者就有意加以戏耍和刁难,借以出点怨气;而对其师唐僧,却仍是忠心耿耿,他的心境正是“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时时刻刻挂念着唐僧西行的安危。最后,猪八戒完全了解了行者的真实品格,这才是“猪八戒义识猴王”的真正内涵。因此,从另一角度来看,“义识”似乎比“义激”还恰当一些和深刻一些。

现在有一种误解,即以为世德堂本第三十一回的总目和正目本来就是“义激”,故据之以改,似作理所当然。如齐鲁书社1992年版《西游记·校点后记》说:(底本李评本)“第三十一回,目录原作‘义识’,正文回目作‘义释’,均不通,系据世德堂本改(义激)”;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西游记》的目录页第三十一回“校记”:“原作‘义识’,正文回目作‘义释’,皆误,从世本改”。显然,所据世本云云,或许是把人民文学出版社本《西游记》等同世德堂本。其实,人文本虽以世本为底本,但已改动许多,不可据以校勘。

还有一种误解,以为世德堂本正目虽是“义释”,但总目像是“义激”,“激”字不大清晰。如果仅只不太清,而的确是“激”,那么,当然可以把目录统一改定为“义激”。对此,我也曾经一度以为是“激”。而推测其它明本沿袭时,因形似而误为 “识”。后因心存疑惑,又仔细再看原件。据该字残迹,的确是个繁体的“识”,而决非“激”。因为左侧的“言”傍,还残留顶上一点和下端“口”字的一直,这不是“激”字三点水的笔划;中间下端还残留“日”字左右的二直,肯定不是“激”字下端“方”字的残迹,“方”字下端虽像二直,却显然呈斜势;此外,该字右侧的残迹,明显是“戈”字的下端,“戈”字的往上一挑还非常清晰。因此,世本总目可断定是“义识”而非“义激”。

据此,我以为除重印清代的某些版本时应保持“义激”以存原貌外,校点世本和李评本时,即便是不讲究保存原貌而提供给一般读者阅读时,只要明确指出以什么版本为底本时,则应该在“义识”和“义释”之间采一,而不宜放弃版本原字,随便改用清代版本中的“义激”,基于这样的认识,前几年我们为上海文艺社汇辑《西游记》大型选评本时就把此回回目改定为“猪八戒义识猴王”。

这里需作说明,早几年曾认为“义激”是正确的,而“义识”、“义释”失当,故推测证道书本作“义激”可能是沿袭的早期明本,而世本是在翻刻中形似音近而成误。看来这仍只是一种推测而已,书此存照。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西游记宫制作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中国江苏省淮安市西游记研究会(负责人:刘怀玉)建立并维护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楚州锅铁巷41—8号    邮编:223200   电话:0517-5915467

联系信箱:xyjg01@163.com

h5915467@public.hy.js.cn